【ICON】馬拉拉確認入牛津「神科」 得到全世界卻得不到同胞歡心
英國高考放榜,諾貝爾獎最年輕得主馬拉拉在Twitter開心公布確認獲牛津大學錄取的喜訊。她將入讀有「神科」之稱的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科(PPE)。
她曾立志,朝有日要成為巴基斯坦總理。40年前,她的偶像兼前巴基斯坦總理貝娜齊爾,正是從牛津PPE畢業。令人期待數年後這個聰穎女孩能如何改變她的祖國與世界。
然而不似全球各地對她的愛戴與熱情,巴基斯坦輿論與民眾對馬拉拉的看法好壞參半,甚至說她是叛國者,懷疑她的中槍事件是假的。要推動改變,談何容易?
馬拉拉早前已獲牛津有條件錄取,只要A-Level考獲3科A級成績,即可入讀。她在Twitter公布牛津確認錄取的好消息:「可以入讀牛津真是很興奮!這是最艱辛的一年,所有考生也做得很好。祝願大家生活美好!」
得到全世界 失去同胞
馬拉拉是對抗恐怖份子的象徵人物,年輕的她善良敢言,是所有孩子的偶像──此良好印象只限於巴基斯坦以外的國家。《外交政策》雜誌一篇文章嘗試作出歸納:「在國內,不少言論批評,大量巴基斯坦孩子命運較馬拉拉悲慘,她為巴基斯坦做過什麼?為何全世界那麼喜愛她?如果她真的關心巴基斯坦,為什麼她不回來?」總而言之,就是將她貶為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女孩。當中還夾雜同一個陰謀論:她的槍擊事件是有人在背後精心策劃的。
馬拉拉是高加索人?
陰謀論不時也有,重點在於有沒有人相信。偏偏巴基斯坦基於政治透明度低,陰謀論總是大有市場。2013年當地英語報章旗艦《黎明報》(Dawn)旗下網站,刊登一篇名為《馬拉拉:真實故事(附證據)》的文章。內容不單「揭露」她的槍擊事件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巴基斯坦軍方策劃,而槍手是美國影星羅拔迪尼路,甚至指出馬拉拉根本不是巴基斯坦人,而是高加索人!
《黎明報》讀者群為當地說英語的知識份子和精英,可是如此虛假內容竟被部分人信以為真,令網站需要在文首和文尾分別附加「本文章純屬虛構」的註腳。文章被分享至Facebook七萬多次,熱爆網絡。
有幾個原因,導致馬拉拉特別不受祖國同胞歡迎。巴基斯坦仍為相對保守的父權社會,她身為女孩,並提倡女孩學習讀書,本身已令部分人不高興。加上她受傷後出國治療,之後留在英國讀書生活,對西方國家徹底不信任的巴基斯坦人,更易聽信這類勾結外國勢力的陰謀論。
尤其之後她出書,獲頒諾貝爾獎,不斷接受訪問,上清談節目,到入讀最高級學府。可以說,她在西方國家越受歡迎,巴基斯坦人心裡越不舒服,處於一種既羡慕又妒忌,恨不得有一種方便說法,去解釋為何她「可以輕易較我生活得更好」。
自傳全球熱賣 唯獨巴基斯坦......
她的自傳《我是馬拉拉》(I am Malala)在全球熱賣近200萬本,在巴基斯坦?全國有19.7萬間附屬學校的全巴基斯坦私校協會,禁止旗下學校圖書館存放這本書。協會會長卡舒夫(Mirza Kashif)指,「經檢視後,此書很多意見有違我們的意識形態,不適合我們的學生閱讀。」至於另一機構全巴基斯坦私校管理協會主席賈菲達尼(Adeeb Javedani)更宣稱,「她代表西方國家,不代表我們」,也將此書在屬下4萬會員學校圖書館列為禁書。
巴基斯坦市面上,馬拉拉的自傳沒有被禁,但受塔利班威脅和當地警方勸籲下,不少書店都沒有出售。
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生平
1997年7月12日巴基斯坦斯瓦特縣明戈拉市出生。2008年11歲的她以筆名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烏都語網站寫博客,記述在塔利班影響下的日常生活。2009年獲提名國際兒童和平獎,同年獲頒巴基斯坦首屆青少年和平獎。2012年10月9日塔利班槍手登上她乘搭的校車,向她連開三槍,其中一槍打中頭部。留院4日後,轉送英國伯明翰診治。2013年出版自傳《我是馬拉拉》,在全球各地熱賣,至今累積銷售近200萬本。2014年10月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17歲之齡成為歷來最年輕諾獎得主。
恐怖份子也不怕
回想那段幾乎喪命的恐怖經歷,馬拉拉毫無懼色。當被問到她哪來勇氣對抗恐怖份子時,她憶述父親為推廣教育,尤其是女孩平等學習機會的努力。可是2007年塔利班來到她的家鄉斯瓦特(Swat)縣,炸毀400間學校,改變了一切。她心想,「為何要靠別人?與其靠政府,靠軍隊,不如自己來做吧。」於是開始寫日記,向每一個媒體平台上發聲,「我要告訴全世界在斯瓦特發生的事」。
有鄰居跟她爸爸說,「你Google一下,塔利班正在威脅你女兒」。當時她不以為然,「我不相信塔利班會那麼殘忍,殺害一名兒童。我只有14歲,所以更擔心父親安危。」
幻想中的暴力與對話
到後來恐怖份子步步進逼,威脅越來越真實,她不得不想像面對恐怖份子時的場面。「如果他們來到,馬拉拉你會怎麼做?」她第一個想法是:拿鞋子打他們!然而她立即打消這念頭,「如果我用鞋打他,那麼我跟塔利班有什麼分別?」
從此下定決心:「我不可以對別人殘酷,必須以和平,對話的方式溝通。所以我會告訴他:『教育很重要,我希望你的孩子也能夠接受教育。我講完了,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到底她是否陰謀論者所說那樣,代表西方社會和它的價值觀?
至少面對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時,她大膽跟他說:「請不要繼續用無人機,針對巴基斯坦」。
談及巴基斯坦和家鄉時,總是一臉嚮往:「在我心目中,世上有兩個天堂。一個是我死後會去的,另一個是在斯瓦特。斯瓦特是地球上的天堂,有美麗的山河。我們不過想過正常生活,可是塔利班來到,我們不可再上學,婦女不可到市場買餸,像被囚禁在監獄內。」馬拉拉所言沒有誇張,斯瓦特有「巴基斯坦瑞士」稱號,當地山谷湖泊風景優美,確是人間樂土。
以教育對抗恐怖份子
世上問題有很多,她認為解決辦法卻只有一個:把孩子送到學校。「只有通過學習和知識,才可懂得何謂平等、公義,如何跟別人溝通,從而接受和包容別人的語言、文化和宗教。所以教育是對抗戰爭與恐怖主義的最佳方法。」
根據《黎明報》等傳媒報道,2015至2016年巴基斯坦政府只花2%開支在教育上,比例為整個南亞地區最低。當地官方數字顯示,全國整體識字率只有58%,僅次尼日利亞之後,是全球文盲比率最高國家,高達660萬名適齡就讀小學的兒童失學。即使馬拉拉以教育為萬能藥的說法未別完全真確,無可否認普及教育對改善當地各種問題必定會有重大幫助。
馬拉拉的名字,來自阿富汗民間傳說中的一位民族女英雄。19世紀末期,阿富汗再次被英印部隊佔領,名叫馬拉拉的少女與國民一起走上戰場。在她的連番鼓勵下,最終扭轉乾坤取得勝利,她卻戰死沙場,當時只有18至19歲。
她的事跡被寫入阿富汗教科書,當地不少學校、醫院和機構均以她命名。百多年後,肩負女英雄之名的馬拉拉,同樣年紀輕輕已是知名人物,她將來到底會為巴基斯坦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令人相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