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中印邊境風波未平 印巴再起火頭 純屬巧合?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中印邊境衝突未解之際,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7月8日在喀什米爾交火,兩國互指是對方責任。喀什米爾問題由來已久,此次邊界衝突與中印對峙在時間上的巧合,引起各方揣測,兩者之間的前因後果會否有所關聯?

喀什米爾武裝組織「真主穆斯林游擊隊」(Hizbul Mujahideen)指揮官瓦尼(Burhan Wani)逝世一周年,反政府人士舉行集會悼念。(路透社)

雙方對衝突原因各執一詞。巴國軍方稱印度軍隊無端挑釁,炮擊巴控喀什米爾地區,導致最少七名平民喪生,十人受傷,故發炮還擊。印度國防部反駁指巴軍先違反2003年停火協議,無故向印度哨站和村莊開火,造成軍民死傷,死者包括一名後備役軍人及其妻子,印軍才開火還擊。兩日後再有伊斯蘭武裝份子在印控喀什米爾向一輛巴士開槍,造成7名印度教朝聖者死亡及14人受傷。每年有數以千計印度教徒經事發路段往印控喀什米爾廟宇朝聖,武裝組織對上一次攻擊朝聖者是2000年。

喀什米爾地區位於印度、巴基斯坦與中國交界處,1947年印巴分治後,兩國為爭奪喀什米爾發生過兩次戰爭,自此南北分裂,北邊歸巴基斯坦控制,南邊歸印度,兩國為喀什米爾全境歸屬爭議不休,成為彼此和平共處的最大障礙。2003年,雙方雖達成全面停火協議,但此後仍頻發生零星衝突。印控喀什米爾人口多為穆斯林,基於宗教與種族背景不一,當地湧現追求獨立或併入巴基斯坦的呼聲。

印巴局勢持續動盪,圖為印度軍警在喀什米爾地區巡查。(路透社)

反印武裝領袖被殺周年

近日發生的衝突與喀什米爾武裝組織「真主穆斯林游擊隊」(Hizbul Mujahideen)指揮官瓦尼(Burhan Wani)逝世一周年有關。去年7月8日,22歲的瓦尼與印軍交火時遭擊斃,他被印度人視作叛徒,喀什米爾人卻視他為英雄,其喪禮變成反政府陣營集會,軍警向參加葬禮人士開火,造成嚴重死傷。今年7月起,印度當局為阻止當地人舉行集會悼念瓦尼,對瓦尼家鄉特拉爾(Tral)實施封鎖,切斷區內網絡通訊,並增派軍事部隊管制,氣氛緊張。
 
瓦尼出生於喀什米爾的上流社會家庭,自小接受良好教育,15歲時和兄弟一起參與武裝抗爭。他生前活躍於社交媒體,善用科技宣揚喀什米爾脫離印度的獨立理念,又利用網絡影片招募年輕人,對抗當局壓迫,發揮了巨大影響力。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Nawaz Sharif)曾稱讚:「瓦尼所付出的血汗為喀什米爾的自由運動注入力量。」瓦尼逝世一周年當天,謝里夫透過電視台放話,指印度不能用武力鎮壓喀什米爾人民對自由的追求

莫迪上月訪美,成為印巴發生衝突的另一個導火線。莫迪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後發表聯合聲明,抨擊巴基斯坦淪為恐怖份子的庇護所。美國國務院又宣布把巴控喀什米爾武裝組織「真主穆斯林游擊隊」的領袖薩拉赫丁(Syed Salahuddin)列為國際恐怖份子。從印控喀什米爾武裝及至伊斯蘭堡的角度來說,美國把當地反政府活動定性為恐怖主義,無異於在印巴爭議中歸向印度一方。

美國的做法對巴基斯坦敲響警號。巴基斯坦早在冷戰初期已是美國盟友。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通過《巴美共同防禦援助協議》、《東南亞條約組織》等條約,將巴基斯坦稱作「美國在亞洲最親近的盟友」。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美國向巴基斯坦提供經濟援助,使其成為對抗蘇聯南下印度洋的前線國家之一。2001年「九一一」襲擊後,由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直接接壤,美國把巴國視為打擊阿爾蓋達及阿富汗塔利班的重要反恐夥伴。

印度總理莫迪(左)在7月初到訪以色列,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右)見面,雙方同意合作打擊恐怖主義。(路透社)

莫迪拉攏美以 引起巴國憂慮

特朗普上台後調整美國外交戰略,抨擊巴國反恐不力,伊斯蘭堡開始擔心美國減少軍事援助。7月4日,莫迪成為70年來首位到訪以色列的印度總理,再度挑動巴基斯坦神經。莫迪到訪前一天,以色列外交部副司長索福(Mark Sofer)表明兩國將合作打擊恐怖主義:「我們正遭受同樣的禍害。我看不到(喀什米爾)虔誠軍(Lashkar-e Taiba)和哈馬斯(Hamas)間有任何分別……恐怖份子就是恐怖份子。」

加強與中國關係成為巴基斯坦應對地緣政治變化的首要選擇。喀什米爾在中印發生邊境衝突之際傳出槍炮聲,也因而讓人浮想聯翩。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帳號「俠客島」便發表評論文章,形容「中印尚在喜馬拉雅山東頭的洞朗對峙,而我們的『巴鐵』(中國軍迷網友對巴基斯坦的友好稱謂)已在喜馬拉雅山西端的喀什米爾向敵人(印度)開炮了。」

西華師範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龍興春在《環球時報》發表的評論文章亦引起輿論關注。龍興春稱:「即使印度應邀派兵保護不丹的領土,印軍只會被束縛在無爭議領土上,而非有爭議領土上。換言之,按照印度的邏輯來說,如果巴基斯坦政府要求的話,那麼第三國的軍隊可以進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議領土,其中包括印控喀什米爾地區。」外界認為,這番話是在暗示中國可以出兵喀什米爾。

驟眼看來,印巴交火發生在喀什米爾,與中印對峙的發生地點相距甚遠,沾不上邊。上述「俠客島」文章最終便以印巴衝突不會牽制印度太多兵力這個客觀現實,否定其題目中提出的巴國「難道是圍魏救趙」問號。但如果說中印矛盾與印巴爭端沒有關係,也不全對。印巴交火很大程度上因為印度加強對反政府武裝的清剿所致,這或多或少與中國相關。中國把與巴基斯坦合作的「中巴經濟走廊」方案納入「一帶一路」倡議,該走廊穿過喀什米爾,令中國不可避免地捲入喀什米爾爭議。中巴兩國計劃在喀什米爾地區興建水壩,便牽動印巴持續多年的水資源控制權之爭。

歸根究柢,印巴關係的穩定與中印的穩定息息相關。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向南亞延伸是中國必然的戰略發展方向,印度對此抗拒,勢令中印乃至印巴的摩擦增加。中印、印巴局勢升溫之際,印度與美國、日本於7月10日在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地帶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為1992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難保印度沒有藉此試探中國的意圖,加上印度政府近日邀請東盟十國領導人明年赴印參加共和日慶祝活動,也被視為對中國釋出政治信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逢星期一出版《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