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州譯「佩恩」《美國高教史》內地譯本多錯譯 出版社封書致歉
浙江大學教育史5月11日上午在微信公眾號「ZJU教育史」發表該校副教授王慧敏文章,批評《美國高等教育史》譯本錯漏百出 。文章發布後,引發學術界和出版界關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5月16日就《美國高等教育史》中譯本翻譯問題致歉,感謝王慧敏辨析錯譯。
出版社致歉函提到,王慧敏列舉書中的錯譯,且給出譯文建議,有助於提升中譯本質量,並看到在編輯和專業問題處理上的不足。
出版社已經封存此書庫存,通知全國書店及三大網店下架圖書,停止宣傳營銷此書;編輯亦聯絡譯者,全面排查中譯本的內容,並徵求王慧敏對該書意見;啟動圖書退換貨工作;並會加強翻譯圖書的譯者專業背景篩查、試譯審讀工作,嚴格譯文審稿流程。
出版社衷心感謝王慧敏,同時也對讀者致歉,批評意見鞭策他們打磨譯文,加強對譯者專業背景的考量。
這本中文譯本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21年12月出版。該書出版問世之時,身為美國高等教育史的學習者和研究者的王慧敏曾經對《美國高等教育史》中譯本「非常期待」。「知名作者、權威作品、優秀出版社、口碑叢書,以及成熟的網絡銷售模式。這本該成為出版社與教育史學術之間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話。」他說。
他在該書出版後,於今年1月第一時間購買,並將其列入自己的研究生課程《美國高等教育史專題研究》的必讀書目(英文版已列在課程大綱中)。
王慧敏強調,「不苛求盡善盡美,但至少應盡心盡力。如果是以誤解和曲解的方式來翻譯學術著作,那麼,寧願不要這種不負責任的『翻譯』。學術翻譯還是要有底線和原則的。」他還表示:
萬不可讀該中譯本(我已經將其從我的課程大綱中刪去),遍佈全書(幾乎每一頁)的錯譯,會帶來很多被誤解和曲解之後的美國高等教育史知識,除了大量錯譯、少數漏譯外,我幾乎是皺著眉頭把這本書讀完的。
王慧敏發現,「譯者和出版社都嚴重低估了這本書的翻譯難度,其難度不在於英語語言本身,而在於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背景。更嚴重的是,譯者和出版社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顯示出應有的對學術負責任的態度。」
錯解「最全國性」 將耶魯誤認國立大學
文章中,王慧敏從書名、目錄、前言、序言、通篇問題等多個方面詳細列舉了《美國高等教育史》中譯本的翻譯問題。例如,Penn一詞在該書中有時候是指人名,更多的時候則應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縮寫。然而該書中譯本有時候把Penn翻譯成了「佩恩大學」。
《美國高等教育史》中將「Yale was the largest and most national American college.」譯作「耶魯學院是美國規模最大、最典型的國立學院」。對此,王慧敏指出,這裏的national是與local對應的概念,意指「全國性」,是地域概念,意思是耶魯學生來自全國,不僅來自本地。他認為,「不是翻譯對錯的問題,而是譯者對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缺乏起碼的常識。」
譯者缺歷史知識 仍「能」翻譯「武則天」「美國高教史」
此外,王慧敏針對該書譯者葛玉梅的身份背景也提出質疑。該書封面內折頁上寫有,葛玉梅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在讀博士、助理研究員,兼任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等院校MTI校外導師,山東智慧譯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主要研究哲學、社會學與翻譯技術,曾參與翻譯《武曌》。但沒有寫到譯者有美國歷史、美國教育史、高等教育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背景。
他認為,「武則天」和「美國高等教育史」是兩個天差地別的主題,古今中外一些翻譯界的天才、奇才也主要精專於某一個領域,「恕我見識有限,一個人要想熟練駕馭這兩個如此迥異的領域也是非常艱難的。」
不少網友為王慧敏的學術態度讚好:
王慧敏現任教於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2014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專業,曾於2012至2013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訪學一年,研究方向為美國教育史、美國高等教育史。
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官方介紹,《美國高等教育史》講述了從1636年哈佛學院創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波瀾壯闊的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作為目前為止關於這一主題最深入、最具權威性的歷史著作,它追溯了文化、新就業機會的出現以及知識進步如何塑造了美國學院和大學的發展軌跡。該書中譯本於2021年12月出版,由葛玉梅翻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是直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學術出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