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雙減|北京力推幹部教師輪崗交流 有望打破學區房畸形現象?
北京周三(25日)宣布,北京市將在新學期大力推行幹部教師輪崗交流,包括校長、教師兩個方面。
外界關注本次安排能否解決學區房的問題。有專家指出,教師輪崗推行後,自然會帶來周邊環境和資源的相應變化。
幹部教師輪崗交流是甚麼?
北京市將在新學期大力推行幹部教師輪崗交流。校長交流輪崗的對象為公辦學校正、副校長,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並且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6年的正、副校長原則上應交流輪崗。在教師方面,交流輪崗的對象為公辦學校在編在崗教師,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並且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師,原則上均應交流輪崗。
在交流的形式上,包括區域內校長交流輪換、骨幹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等。具體做法包括過去以單一學校為孩子提供服務的方式,調整為以學區集團為供給單位;在校際、集團之間,通過雙師課堂等方式將優秀的老師、學科課程和作業布置向薄弱學校和地區輸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等。
據介紹,北京校長教師輪崗第一批試點區為東城區、密雲區。其中,東城區本學期輪崗幹部教師約2000人。密雲區今年已安排正、副校級幹部輪崗50人,佔符合輪崗交流條件人數的55%,通過幹部交流促使城內優秀幹部向農村學校、城內薄弱學校流動。在今年底前,北京將逐步擴大試點,再啟動6個區的幹部教師輪崗交流試點。
專家:教師輪崗肯定影響家長對學區房的認定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教師輪崗制度對老師的影響較大,因為他們要跨校區或者跨學校到另一間學校任教。在輪崗過程中,會充分考慮老師的感受以及學校的服務質量,還有學生實際獲得之間的關係。
在教師幹部流動過程中,不僅按照教師職稱的高低或榮譽的高低去流轉,亦會根據流轉位置的需求。比如在本次的雙減政策背景下,會更關注學科組、年級組層面上如何發揮作用,因此在人員流轉的挑選過程中,既有骨幹教師、特級教師,也有適合做課後服務、作業研究和考試評價研究等不同崗位的老師,是「因崗因需」來決定調動的比例。
對於未來會否擴張到跨學區輪崗,李奕表示,北京曾經把海淀區、東城區的老師轉到延慶或密雲遠郊區縣,但實際成效並不好,一方面影響了老師的生活、工作的整體質量,另一方面學生和老師的匹配度也未必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目前跨區域遠程的幹部教師流動,主要採用線上「雙師課堂」形式,依靠本地的老師把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的服務屬性,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指導當地的老師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從而提高整個教育的服務水平。
對於本次北京大力推行幹部教師輪崗,能否解決學區房的問題,李奕則指,在推行過程當中,家長對教育供給側結構的改革認識,肯定會影響到家長對學校的選擇,對學區房的認定等,相信肯定是帶有化解作用。但推進教師輪崗工作,更加着眼於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構建,更好地服務於孩子,自然會帶來周邊環境和資源的相應變化。
消息公布後,隨即引起網民熱議。有人指出,幹部教師輪崗令教育資源向平衡化方向發展,打破學區房的畸形現象。當每間學校都有一批名師,家長就不需集中居住於某學校附近,學區房從而降溫;若能夠全面推廣、徹底推行,相信「學區房」的概念會慢慢消失。此外,由於各校之間硬件等方面差別大,來自條件更好的學校教師流向較弱的學校時,教師的工資、福利等都會提高。
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推行25年,成效不似預期
實際上,早在1996年,內地已推出教師交流輪崗制度,鼓勵教師從城市到農村,從強校到薄弱學校任教。在2014年,中央規定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幹教師交流輪崗應不低於交流總數的20%。
然而,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實行25年來,效果並不理想。《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北京市一間公辦學校管理人員報道,校方實際掌握了派誰去交流輪崗的權力,有校長為了保護學校的利益,不願讓優質教師外流,而是讓青年教師、與校領導關係不好的教師等邊緣教師出去交流。
同時,不少地方規定城鎮教師輪崗到農村學校可享受農村教師補助。有調查研究顯示,北京某區的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高達每月3000元,加上職業年金、公積金等,該區農村教師的月收入是城鎮教師的兩倍。不過,有農村教師寧願放棄職稱晉升,也不願意去城區學校交流,因此城區教師沒有機會去農村學校。
簡單而言,此前的教師輪崗以自願為原則,往往出於個人發展、職住平衡等因素,通過內部交流競聘等形式實現,因此選擇輪崗的師資有限,難以覆蓋到師資力量較弱的學校,而新規出台,意味教育輪崗將走向制度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