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雙減|兩岸大不同? 台業者稱「課業造成壓力」難適用於當地

撰文:蔡苡柔 陳進安
出版:更新:

補習文化於兩岸三地向來盛行,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亦樂此不疲。以往,補習行業方興未艾,部分頂尖業者收納鎂光燈,猶如聲名鵲起的明星。然而,中國內地率先作出改變,教育「雙減」下行業更被認為受到重創。
隔岸的台灣又是怎樣一番光景?《香港01》近期作出系列報道,採訪了知名業者,就中港台補習現況作探討。台灣補習班老師阿東認為,「課業造成學生壓力」這句話可能在當地有點難適用,應改成「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壓力。

據台灣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當地國中生(同香港初中)每10人就有6人補習,高中生平均每3人就有1人補習,補習費支出也增高。阿東已在補習這一行約16至17年,大概從大學時代開始,他以任教國中自然科和高中生物、化學為主,幾年前在大型連鎖補習班上課,近幾年就多和地方補習班合作,主要會在台北內湖地區,大概寒暑假則會到金門,故生涯中明星學區及離島皆到過。

漏夜排隊報班盛況不再 補教業像轉型成服務業?

就台北國中生情況而言,他認為很多學生其實都是「為補習而補習」,約有30%至40%都是為了課業精進,剩下的大概就是放學沒處去,所以家長希望他們能去補習班先待着。然而情況到了高中就有所不同,大概會有40%至60%的學生是因為學校教的太快,在課堂上無法吸收而來補習,剩下的大概就是受同儕效應影響。不過離島的補習風氣沒有大城市這麼盛行,但在高中會考和大學學測前去補習班的人會增多。

台灣補習班被指多過便利店。(中時電子報)

談起行業現狀,阿東表示,現在的補習班已經不像十幾、二十幾年前需要去排隊報名,行業其實有點像是轉型成服務業,基本上招生壓力會落在授課老師上,所謂的名師不是指有多會教,而是可以吸引多少學生的視線,而這一點也就會大大壓縮老師的薪水。

與香港類似,台灣在與補習班簽約時,不管以人頭數抽成還是一堂課多少鐘點來計算,其實都可能會因為該年度學生的多寡而有所浮動。阿東稱,有良心的業者會按照合約走,但若再有利益考量的業者,就會搬出人情壓力,請老師們要共體時艱,倘不願,其實後面鐘點比較低的老師也是很多,所以就有點像走向削價進爭了。

港台制度不同 「猜題」準確度反漸受冷落

內地提倡要「減輕學生功課、校外培訓負擔」,學科類培訓機構嚴禁資本化。對於學生壓力,阿東認為「課業造成學生壓力」這句話可能在台灣有點難適用,應改成「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壓力,就中學生而言,改成「108課綱」後學習的東西確實變少很多,但需要去應付的課外事情卻多了,可能需要兼顧學校社團、有沒有第二專長或是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

相關圖輯:內地教培行情曾非常火爆,惟「雙減」下前景成疑(點圖放大觀看)

+9

他認為,以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情況已經沒有了,現在比較多的是「我為何要讀書?讀書真的對我有幫助嗎?」,而這不是一個家庭所投入的補習資源問題,這是整個教育制度的體制上的問題,因此對於有指補習班使得階層分化,他倒是認為選擇送孩子去補習班的家庭會去做「比較」這件事情才比較奇怪。

上述林溢欣坦言猜題長遠來說確實成為香港補習班賣點,不過阿東反而認為猜題的準確度會漸漸的沒人重視,原因在於,台灣隨著新課綱上路,考試制度跟著改變,就現階段提倡的是結合跨科目知識、並非死記更生活化的「素養題」。

他解釋,這好比自然科學不再是問1+1等於多少,而是給出表格、圖形資料後請學生找線索,甚至還需要跨科目的概念統整。因此,以前可能有標榜物理之神、化學才子的老師,但現在卻是需要自然科的通才老師,所以就這一點而言,「猜題」是不可能的事了。

轉型面臨難題 部分老師或因不適應而放棄

補習業的轉型是港台共同面對的課題,對此阿東指出,其實轉型從10年前就漸漸開始,受少子化影響,現已很難出現動則破百人的班級,而是漸漸變成小班制教學,授課老師搭配後端的輔導機制,其實也是算是對症下藥。他也肯定老師能跳脫補習班的規範而更加有彈性一說,認為雖然會少了一些補習班的資源與氛圍,但一切還是得依照學生的想法為主,「其實更加有能力的家長比的不是補習班,而是私人家教」。

最後,談到科技的影響,他肯定補習班的生態會改變,只是有些老師其實還是不太能習慣像視訊這樣的教學方式,甚至因不適應而放棄,而他認為視訊上課不太適合人數超過10人的班級。他也提到他們曾嘗試錄影教學,但其實效果很差,少了一點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就算要碎念(或是罵學生)都少了一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