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水虻」成廚餘垃圾清道夫 產高蛋白質飼料更成為醫藥原料?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隨着全球環保工作不斷加強,愈來愈多人願意出一份力。除了回收廢物,如何處理佔都市固體廢物量三分之一的廚餘,亦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經過6年多的研發,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喻子牛教授團隊與環境科技公司,成功實現立體自動化養殖「武漢水虻」,目前已建成兩個機械化立體養殖水虻基地,日處理餐廚垃圾超過260噸。

武漢水虻。(影片截圖)

《極目新聞》報道,現年81歲的喻子牛,主要研究微生物農藥。2004年7月,他出國參加學術活動,在偶然的機會下,其兒子表示益蟲「水虻」可以轉化雞糞、豬糞等有機廢棄物。他於是去實地考察,將若干蟲卵帶回國,準備自己孵化養殖。

由於沒有經驗,喻子牛多次試驗後才成功孵化出水虻,並進行馴化。他發現,馴化後的水虻食量大、轉化快,可以消化大量的糞便及餐廚垃圾,40至60克的卵孵化成幼蟲後,約需7天就可以轉化1噸雞糞,並取名為武漢水虻。武漢水虻長相與蒼蠅類似,喜食動物糞便、餐廚垃圾等有機廢棄物,再轉化成高蛋白飼料和有機肥料。

經過6年多的產研對接,喻子牛教授團隊與武漢環投集團旗下的源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實現自動化養殖武漢水虻。據介紹,養殖基地的溫度與濕度靠自動設施調節,廚餘垃圾經過油水分離設施篩分後形成料漿,通過輸送帶運到養殖槽內,供武漢水虻食用。

武漢水虻自動化養殖場。(騰訊網)

源創環境科技公司黑水虻事業部負責人張帆稱,水虻僅長2厘米,但食量驚人,兩個基地一天能消耗260噸廚餘垃圾,產出14噸昆蟲蛋白和21噸有機肥料。幼蟲是高蛋白質,可供小龍蝦、魚類等水產品和畜牧養殖。若將幼蟲烘乾,則是醫藥保健等領域的高端原料。

2006年,源創環境科技成功研製全自動智能養殖設施,從而讓風險較大,成本較高的作坊式養殖,實現了工廠化養殖。武漢環投集團董事長杜平介紹,工廠化養殖武漢水虻,處理廚餘垃圾效率高而且環保,實現「零排放」。

報道指,武漢每天產生1.2萬噸生活垃圾,其中2000多噸為餐廚垃圾及濕垃圾,主要以4個專業處理廠與焚燒處理垃圾,但上述處理方法消耗大量能源。目前,武漢環投集團正與武漢市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未來將按規劃每天處理千噸濕垃圾。

喻子牛孵化出水虻後馴化,並取名為武漢水虻。(微博@CC講壇)

張帆介紹,黑水虻是一種腐生性昆蟲,幼蟲在成長過程中通常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的有機物為食,能夠將人類產生的部分垃圾高效地轉化為自身的蛋白質,可廣泛應用在養殖、種植領域或醫藥保健行業。

該公司研製的全自動「智虻」設備,以20噸料漿為一個單元,水虻每天可消化濕垃圾60噸,不僅實現零排放,還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喻子牛解釋,全國有牲畜和家禽糞​​便38億噸,如果用水虻處理其中的10%,所產生的蛋白質總量,相當於可替代6000萬噸大豆的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