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共派「定心丸」 數億農民土地承包權長久有效
日前,中共宣布將農民土地承包權延長30年。作為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所有權在中共建政後被完全收歸國家和集體,但是操控土地使用權的「農村人民公社」帶來了大鍋飯災難,1980年代的家庭聯產承包在確保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鼓勵以戶為單位的承包,但因為承包周期的時效性,這同樣限制了資本的大規模投入以適應現代農業大生產模式。如今,中共的最新承諾有望激勵中國農民在賴以生存的土地上進行大規模投入,實現西方的大農業模式。
11月28日,國家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稱,明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長期穩定的基本原則是關於中國農村土地政策的一個重大宣示。在此之前的11月26日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該《意見》出台的背景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稱中國農村將「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在該份《意見》發佈的同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的中共第十一次深改組會議同時還審議通過了《關於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的意見》、《關於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兩份文件。在中共十九屆四中後的改革部署動作中,一天之內,中央層面推出三份涉農文件,可見中共對這項內部事務的重視程度。當然,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在每年年初中共「一號文件」都會聚焦三農問題,此時中共出台涉農文件,也與2020年「一號文件」的出台有着內部聯繫。
雖然相對於軍隊改革、國企改革以及政改這些外界較為關注的話題,「三農問題」中除了扶貧還偶爾被媒體關注外,其餘很少被外界討論。即使如此,中共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仍是極為明顯的。這不僅體現在現任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將脱貧攻堅作為其第二個執政周期的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脱貧、污染防治)之一,在十九大上作出「鄉村振興」的戰略決策,還表現在中共從2004年至2019年,連續16年發佈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由此可見,「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中國對「農」工作重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類似美國總統特朗普竭力保護其鐵票倉美國農業州,是為了兑現自己的政治承諾與穩固自己的支持率,同樣的邏輯,中共重視三農工作也是關乎其執政合法性的問題。因為中共奪取政權得益於農民階級。當年中共在試錯城市奪取政權之後,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以農村為根據地,以農民為武裝革命主體,藉助農民農村將中共一步步發展壯大,併成功建政,中共黨旗上的鐮刀、錘子標誌,其中鐮刀即代表農民階級的勞動工具。
其次,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大國,如今中國農業的重要性還在於,中國有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因此,農業既被稱為中國的國本又被視為「軟肋」,習屢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段在自己手裏,尤其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期間,由糧食安全所延伸的農業問題讓中南海再次警醒掌握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事實上,農業的重要性還不只是其現實意義,古代中國所創造的農業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條軌迹。四十年前,中國的改革也是發端於農村,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決策前夕,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提前開啟了農村領域的改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中共黨刊《求是》發文稱,中國農民中藴藏着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把億萬農民的積極性調動好、引導好、保護好,就會匯成滾滾洪流,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三是,當前中國有6億農村人口,佔據中國人口總數的一半,他們受教育程度低,與農業綁定,在中國的產業結構轉型中屬於較弱勢的群體,中共最需要重視的就是農村這塊「短板」。歷史的經驗告訴執政者,解決好「農」的問題關乎人心所向,關乎一個國家根基穩定,也是中共執政合法性的一個基礎。這是習近平地方視察必深入農村的原因之一,也是每逢中國經濟出現波動,李克強首先強調做好農民工的安置工作的原因。
正因這項工作的重要,中南海處理涉農工作也是慎之又慎。香港01在「【數據背後】推動中國農業變局的中南海之手」一文中曾就這一問題做過分析,如習近平在2017年3月就所判定的那般,目前,中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如何解決這個新矛盾?估計很多人都會說——要打破目前中國農村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實現規模化農業。這是一個尋找答案容易,實現起來卻涉及多個方面的複雜問題。 要實現規模化農業,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統籌種植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隨着中國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機械化生產的技術條件基本具備,但是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統籌種植的前提)和農村人口轉移卻是一個涉及國家頂層設計以及巨大社會轉型的宏觀問題。
正因如此,從中共十九大到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給出的答案是將「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納入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部分。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即是以農地集體所有制為根基,以農民對集體土地的長久承包權制度為前提。
依照這一制度的土地承包法規定,從1978年到1993年,第一輪土地承包期限為15年,從1993年開始變更為承包期為30年,也即到2023年,家庭承包責任制到期。但是習在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已做過宣讀,「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也即當前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保持「長久不變」的關係,維持到2053年。
為什麼要「長久不變」?一則是為了給中國農村土地流轉時間,在克服歷史上封建王朝末期土地兼併嚴重的共性危機前提儘可能地分解土地所有權和承包權和流轉使用權,靈活發揮最大經濟效益;二則,到2053年是中共制定的三步走計劃的「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之時。因此,習所提「維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再延長30年」既是對現下農業領域改革所涉及問題複雜性的一種謹慎心態,也是為三步走的計劃爭取穩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