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髮夾彎」的陳同佳案 台灣民主絕非香港學習對象
港人陳同佳涉嫌在台灣殺害女友潘曉穎後,獨自返港,並於2018年3月13日遭香港警方以謀殺案罪名拘捕。由於港台間沒有引渡協議,香港警方最終只能控告陳同佳盜竊及處理贓物罪,無法引渡陳同佳到台接受調查,且由於陳同佳認罪獲減刑,最終僅被判處29個月有期徒刑,已於2019年10月23日出獄。而陳同佳在出獄前表示願赴台灣「自首」,但近日卻遭台灣當局的「百般刁難」。
從陸委會原先說的「限制入境」,改為內政部所謂的「臨櫃申請入境」,蔡英文政府針對陳同佳案的說法邏輯混亂,一度讓政治操作凌駕公平正義之上,這突顯台灣民主走向民粹化的弊端。最終蔡英文政府在民意的壓力下表示願接受陳同佳主動投案,被外界認為「髮夾彎」,但對於具體如何接收罪犯的問題,顯然又成為台港政治角力的另類舞台。
除了以台港間沒有司法互助「踢皮球」之外,而蔡英文一開始不願接受陳同佳主動投案或許還有私心。眾所周知,香港事件在無形中替「抗中拒統」的蔡英文在2020總統大選中增添許多青年族群的支持度,而蔡英文的私心便是不願替香港政府處理陳同佳這個「燙手山芋」,希望能繼續在香港事件中「吃豆腐」,為選情繼續加温。
但蔡英文的私心顯然反倒成為她被批評的把柄,除了少數認為陳同佳主動投案是港府和中共的共謀的民眾之外,台灣輿論幾乎一面倒地批評陸委會所謂「限制入境」的說法,之後內政部在社會壓力下才說出所謂的「臨櫃申請入境」的做法。此外,台灣當局的另一項堅持是以官方司法互助的形式和管道進行,但這項要求卻遭港府的拒絕,也讓陳同佳案變相成為台港的政治攻防戰。
雖然陳同佳案還不知道會如何落幕,但整起事件卻讓部分香港民眾意識到,所謂的台灣民主在政治人物的把持下,容易讓政治操作凌駕於公平正義之上,而政治人物關心的僅僅是選票和民意支持度,最終突顯台灣民主走向民粹化的弊端。在香港事件中,時常有人將香港與台灣相提並論,並認為台灣的民主化進程是香港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不過陳同佳案則成為香港人向台灣學習民主的反面教材,未來香港政治如果仍然要向民主政體的方向發展,勢必得走出自己的道路。
尤其在香港人對於社會結構性矛盾的不滿情緒日益激增時,或許也得看看這方面台灣做得如何。台灣貧富差距和青年貧窮的問題其實並不亞於香港的情況,這也突顯台灣民主並非萬靈丹,甚至可能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工具,香港人主張要民主時,不得不慎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