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無法再靠得獎「加持」 明年僅10部陸片能在台上映
8月7日大陸官方宣佈「暫停」陸片和大陸人員參加11月23日舉行的第56屆金馬獎,兩岸反響強烈。
過去金馬獎得到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的電影得以不受一年僅有10部陸片能在台灣上映的限制,直接在台灣上映。但在大陸電影人員無法來台的情況下,自然沒有優秀陸片透過金馬獎「加持」在台灣上映的情況,也沒辦法再看到兩岸影人一同呼籲放寬台灣陸片配額制度的場面。
一年只有10部大陸電影能在台灣院線上映的規定,始於1997年《大陸地區影視節目得在台灣地區發行映演播送之數量類別時數》,但1998年實施之初中國大陸電影產業未發展起來,每年1月1日開始申請,常常要遲至年底名額才會被申請完畢。
但隨著兩岸三地娛樂產業的合作漸增以及中國大陸電影年產量漸增。自2011年開始,10部的配額常在每年1月底前就發放完畢,片商只好在元旦前守在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門前漏夜排隊。直到2013年決定改採抽籤制度決定順序,2013年太陽花學運擋下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裡提到增加陸片配額至15部,但至今仍無下文。
但這樣完全隨機抽籤的方式,讓許多優秀的陸片無法再台上映,第55屆金馬獎就出現過入圍片全數沒抽到籤的情況。台灣文化部也於2014年修正規定,讓得過法國康城、意大利威尼斯、德國柏林、美國奧斯卡影展獎項以及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的獲獎電影,可不受10部配額的限制,這些優秀影片得以透過「外卡」在台灣放映,例如得到第5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青年導演胡波遺作《大象席地而座》即受惠於此制度,得以在台灣上映。
也因此,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獎也變成一張「陸片能拿到在台灣上院線機會」的門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配額制度」也一再成為熱話。最有名的當屬第53屆《七月與安生》的監製陳可辛在頒獎典禮上半開玩笑表示,「這部電影在台灣只有評審看過。」而拿到史無前例金馬獎雙影后的《七月與安生》因為沒拿到最佳劇情片和導演獎,遲至2018年才上映,比在大陸上映晚了16個月。第54屆金馬獎更出現主持人陶晶瑩呼籲讓所有入圍金馬獎的陸片都能上台灣院線的橋段,當時典禮上兩岸三地的影人更是一齊鼓掌附和。
根據台灣文化部公佈的資料,去(2018)年共計71部大陸電影報名抽籤,胡歌和桂綸鎂主演《南方車站的聚會》、《神探蒲松齡之蘭若仙蹤》、王寶強的《唐人街探案2》和白百何主演《情聖2》等10部電影順利抽到簽今年(2019)上映,但在中國大陸票房賣破25億人民幣的《西虹市首富》以及賣破36億人民幣的《紅海行動》都無緣2019年在台灣上映。2020年能在台灣上映的陸片抽籤結果則會在今年11月公布。
實施配額制度究竟是害怕大陸片侵吞台灣電影市場的考量還是政治因素? 若查找資料,其實不難發現台灣電影市場事實上佔據院線和票房最多的還是美國荷里活的電影,配額制度比起保護本土台灣產業的考慮更有其政治因素。
而台片赴陸方面雖然沒有數量的限制,但會面臨內容審查的問題。此外,原定2018年在陸上映的台片《強尼.凱克》,因主演柯宇綸遭中國大陸網民指稱主張台獨,片子的上映因而被擱置。顯見藝術交流始終無法輕易擺脫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