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陸片不來港片退出 對金馬獎影響究竟有多大?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8月7日大陸國家電影局宣佈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今年第56屆金馬影展,在唯一高調表態要參加金馬獎的陸片《少年問道》也宣佈退賽後,第56屆金馬獎大陸電影報名數歸零。此外,劉德華古天樂主演的《掃毒2》、張家輝的《使徒行者2》等港片也確定缺席,金馬獎的處境可謂雪上加霜。
陸片不來,港片跟進退出,對金馬獎的影響究竟會有多大呢? 若將時間軸拉長,從近十年的數據分析,陸片加港片的入圍數和得獎數可達六成之譜,對金馬獎的打擊不能說小。

金馬獎雖然定位為華語電影的盛事,但就過去十年的資料,兩岸三地以外的華語電影佔比不到入圍電影中的0.5%,因此盤點入圍的陸片、港片、台片成為金馬獎的一大看點。

近十年金馬獎陸港台電影入圍比例。(資料整理)

而就近十年的資料來看,中國大陸影視崛起不只出現在每年高於900部的高產量,在金馬獎也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大陸電影在過去十年的金馬獎中最多曾佔56%,若以平均數來看,中國大陸電影平均入圍數為38%。若將大陸、香港電影相加,在過去十年中占了金馬獎入圍電影部數的60%,台灣電影入圍的平均數則為39%。

近十年金馬獎陸港台電影得獎比例。(資料整理)

從得獎數據分析,大陸電影與台灣電影在2010和2014都曾得拿到60%的高佔比,若以平均數來看,大陸電影在兩岸三地以45%的高比例獨占鰲頭。而台灣電影平均的得獎佔比則為36%,港片為17%,陸港片相加則達62%。陸片不只得獎佔比高,其中更有多部打破金馬獎紀錄的電影,包括打破獲獎影片長度的紀錄片《囚》,第一次金馬獎得到雙影后殊榮的《七月與安生》。此外,金馬獎史上唯一一部大滿貫作品 《天浴》亦是一部大陸片;《天浴》在1998年得到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共7項獲獎。

也因此,2016年第53屆金馬獎就曾有過「金馬獎是否淪為金雞百花獎」的爭論,該屆台片在22獎項中只拿下5項,而最佳影片、導演、男女主角等大獎項全數由大陸影人得到,有批評認為台灣的電影獎項怎麼會榮耀的都是大陸人? 但其實早在1996年開始,金馬獎即定位為華語電影獎項,每年兩岸三地電影入圍得獎自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金馬獎遂成為兩岸三地電影人檢驗一年電影成績單的場域。

金馬獎是兩岸三地影人交流的盛典,圖為香港武打影星洪金寶(左)與大陸影星鄧超(右)擔任金馬獎頒獎人。(金馬執委會)

陸港合拍片增多 電影血統難辨

只是每年在盤點陸港台三地入圍片數的同時,越來越常有「這部片到底是陸片還是港片? 」的疑問。隨著兩岸三地影視產業人才、資金的合作已成常態,如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前主席張艾嘉曾言,兩岸三地影視產業的人早就牽在一起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徐楓也曾言,「台灣優勢在文化底蘊,中國大陸有錢,香港則有影視人才」,現在檯面上也幾乎無法找到一部從製片、資金、演員到幕後工作人員都來自一地的影視作品。

陸片不來金馬獎,在政治層面是繼陸客不來後北京政府針對蔡英文政府的又一舉措;但同時這一刀也彰顯出陸片在華語電影中重要性的事實和兩岸三地影視產業合作已為常態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