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華為中槍 暴露中美心結所在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相比起中興的措手不及,華為在聽聞遭受美國司法部調查之後,表現非常淡定。事實上,華為早已習慣接受美國政府的調查,今次一句「美國市場已不再是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或許令美國始料不及。華為並不是「中興第二」,觀察華為在美國的「抗戰史」,或許更能理解中美心結所在。

華為早已習慣接受美國政府的調查,今次一句「美國市場已不再是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或許令美國始料不及。(視覺中國)

華為和中興是完全不同的企業。基本上,華為是記錄全優生。美國司法部去年就曾借中興事件調查華為,結果華為的違規記錄為零。

美國研究機構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有關5G的1,450項必要專利中,10%掌握在華為等中國企業手中。(視覺中國)

中國廠商躋身5G第一梯隊

就以當下發生的中興事件來說,一般認為美國封殺中興、調查華為屬於貿易戰一部分,但正因為聚焦在「貿易戰」三字上,容易令人忽略整件事發生在另一個重要時刻之前——5G即將在明年全球實現商用。美國研究機構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有關5G的1,450項必要專利中,10%掌握在華為等中國企業手中,高通擁有15%,諾基亞和愛立信分別擁有11%和8%。相比之下,持有4G知識產權最多的五家公司是高通、三星、英特爾、愛立信和諾基亞。更重要的是,華為等中國公司手握大量涉及5G核心網絡部分的提案,當中包括物聯網、自動駕駛等一系列全新標準。假若這些提案能夠被採納成為國際標準,中國技術在5G時代將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今年2月25日,華為在西班牙巴塞隆拿舉行的世界移動通訊大會(MWC)上,正式發布了旗下首款5G商用芯片——巴龍5G01(Balong 5G01)和5G商用終端——華為5G CPE(客戶終端設備)。雖然高通在較早前率先發布了全球首款針對移動終端的5G基帶芯片——驍龍X50,英特爾也發布了其首款5G基帶芯片——XMM 8000系列,但去年12月,3GPP(3G Partnership Project)的第一個5G標準,即NSA(Non-Standalone,非獨立組網)標準才正式凍結,華為的巴龍5G01便成為了該標準凍結後,全球首款基於3GPP標準的5G商用芯片,預示着中國廠商在5G時代已成功躋身第一梯隊。

去年10月,華為Mate10系列發布使用麒麟970芯片,令華為超越高通,成為全球首家商用支持下行LTE Cat.18標準(1.2Gbps)的千兆級基帶芯片的廠商。在MWC上,華為還發布了兩款5G CPE產品,分為低頻(Sub6GHz)CPE和高頻(mmWave)CPE兩種,領先高通。此前,高通曾宣布將在2019年上半年推出5G預商用終端,5G智能手機可能要在2020年正式推向市場。

華為此前透露, 2009年開始啟動5G研發,2012年推出關鍵技術驗證樣機, 2015年推出系統測試原型機,2015年至2017年參與3GPP R15標準的制定,2018年啟動5G商用,2019年5G智能手機上市。華為目前正是按照此線路圖推進,而且一切順利。據媒體透露,今年華為將投入50億元人民幣用於5G研發。

正因為華為在5G產業鏈上滲透之深,美國才由總統出面拒絕了博通公司1,050億美元收購高通,因為高通是唯一能夠抗衡和牽制華為,避免未來可能出現華為在5G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

換一個角度看,研究機構IHS Markit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華為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的電訊設備製造商,而且市場份額由2016年的25%增加到了28%,是所有電訊設備製造商中唯一出現增長的廠商,這個優勢將會隨着5G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放大。可見,華為在5G方面,不僅在芯片、終端、設備、網絡層面的全面能力被美國視為重要威脅,其資金、技術、市場皆具有優勢。

今年3月,美國電子產品零售巨頭百思買(Best Buy)宣布停售華為手機產品。(視覺中國)

美國「此路不通」 無阻華為發展

華為自2001年設立北美總部以來,基本上被美國擋在門外。可以說,美國市場一直是華為的「禁區」。最早的風波發生在2003年,當時思科以華為侵犯知識產權為由提出訴訟,請求法庭下令禁止華為在美國出售侵權產品。華為嘗試過與加拿大知名電訊設備供應商北電網絡(Nortel Networks)成立合資公司,繞道進入美國,但以失敗告終;也嘗試通過參與資本運作交易進軍美國市場,依然失望而回;又試過與高通、諾基亞等合作,最終仍取道無門。

到了今年,華為在美國市場更是「此路不通」。1月初,美國電訊商AT&T單方面取消與華為已簽好的合約;月底,美國另一電訊商Verizon也放棄了銷售華為手機的所有計劃;在2月份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國家安全局(NSA)等警告美國公民不要使用華為製造的手機;3月,美國電子產品零售巨頭百思買(Best Buy)停售華為手機產品。

從2003到2018年,美國換了三任總統,但在限制華為這一點上卻未有改變。然而,華為的業績未有因而停滯不前。華為2017年的全球銷售收入達6,036億元人民幣,稅後淨利潤474.55億元人民幣,近十年平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9.09%和22.13%,今年更向着千億美元的營收目標邁進。

事實上,華為在美國網絡設備市場的份額不到1%,但並不妨礙華為成為全球第一的通訊設備廠商。同樣,佔美國市場份額很小的智能手機,華為亦已經做到了全球前三,華為的目標是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然後向三星發起衝擊。正因為有這份漂亮的成績表,讓華為高層能有底氣表示,即使沒有美國市場,華為也將是世界第一。

美國知名科技新聞網站GigaOM曾於2013年發表題為《為什麼美國更需要華為,而不是華為更需要美國》的文章,指出如今有能力建設一個相當好的移動網絡的企業已經為數不多,美國對華為的禁入政策,嚴重扭曲了本已傾斜的行業平衡。美國政府的禁令,導致當地失去了兼具性能和價格優勢的設備產品,推高美國營運商的運營成本。

細心分析會發現,美國拒絕華為的理由似乎只有一個——威脅國家安全。華為是目前世界500強中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民營企業,而且採用全員持股制,從不披露詳細的股東結構,讓美國心生疑慮。此外,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因為有從軍經歷,一度令美國懷疑中國軍方秘密資助他。2012年,美國政府更聲稱華為涉嫌從事間諜活動,專門成立調查組蒐集證據,但調查小組最後表示沒有明顯的證據證實。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13年「斯諾登事件」披露了美國的稜鏡計劃——美國情報機構經常利用國內運營商對他國進行監聽和資訊搜集。可見,所謂的「威脅國家安全」,往往只是用來霸佔道德高地的說辭。

事實上,美國最大的擔憂並非來自對國家安全的威脅。隨着諸如華為這樣的中國科技企業不斷崛起,美國發現自己技術創新方面的競爭優勢正不斷喪失,這讓美國感到不安,動搖了自信,擔心會因此失去霸主的地位。

中美之間的核心問題根本不是貿易問題,是「誰是老大」的結構性問題。(視覺中國)

中國崛起愈快 美國憂慮愈多

5G時代,是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符號。當華為逐步崛起和超越,意味着美國將失去全球創新高地的優勢,這對美國人民來說,情感上難以接受。華為崛起愈快,美國對其擔心就愈多。

這是華為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美國因為優越感喪失而鬧情緒,而與美國情緒相對應的,是中國崛起帶來的全方位自信,這才是中美之間結構性問題的根本。

中國的崛起是對美國傳統建制的衝擊。特朗普雖然以反建制贏得了美國總統大位,但他自己就是建制的一部分,只不過是建制中的邊緣份子,或者說美國傳統的建制根本不願意和這個「小人物」同流合污。特朗普的反建制只不過是邊緣份子企圖佔據中心的「反」,而不是要顛覆建制。當他得到了總統這個位置,真正掌控了「建制」之後,他的工作就立刻成為要保衛它。中國因為對美國傳統建制造成衝擊,自然成為了特朗普的防禦對象。

歸根究柢,中美關係已經進入「攤牌」的階段,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必然會在幾年之內直逼美國。更大的問題是,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已經讓美國坐立不安,雙方之間還有最具挑戰性的軍事較量。美國的單一超級大國地位將成為過去,這是美國人難以接受的現實。說穿了,中美之間的核心問題根本不是貿易問題,是「誰是老大」的結構性問題。

上文節錄自第11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7日)《華為中槍 暴露中美心結所在》。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