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心悸、肚瀉、沒生病卻全身不舒服?醫生教3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出現心悸、拉肚子、頻尿等狀況,有可能是器官真的生病了,但也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台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自律神經器官遍佈全身,會出現的毛病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民眾不妨以了解原因、自我記錄、觀察頻率等方法,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李信謙指出,在醫學上並非出現心悸、拉肚子、頻尿等症狀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建議民眾還是先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由病理或生理因素引起身體不適,若遍尋名醫找不到病因,而這些不適症狀又與壓力相關性非常高,就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3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按圖👇👇👇)
第一招:了解原因
李信謙補充,許多民眾認為自己常常拉肚子、心悸,就是自律神經失調,所以諱疾忌醫;卻忽略這些不適有可能是身體真的出狀況、生病導致,因此透過適當就醫找到病因,排除重大疾病影響,是相當重要。
第二招:自我記錄
除此之外,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李信謙說明,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症狀與外在壓力、內在擔心有極大關係,民眾不妨進行自我記錄,了解不適症狀是否總發生在某些特定時間點;當確定發病時間,就比較容易知道造成不舒服的前因後果。
李信謙舉例,像是有些人在上班的前一天晚上開始肚子痛,或是當趕著去哪個地方就會心悸、呼吸快等;透過詳細記錄可幫助許多民眾發現原來某件事情會造成自身壓力,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發作的來源,李說,當了解起因後透過調適,常有許多人是不藥而癒。
相關文章:焦慮失眠未必情緒病或因自律神經出事 中醫:四大穴位茶飲助紓緩👇👇👇
第三招:觀察頻率
調整自律神經失調,最後一個是觀察頻率!雖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眾多,但其實有些只是正常對壓力的反應,也許相隔很久時間才出現一次,或是每次症狀出現很短,對生活並未有太大影響,若因此就醫甚至不相信醫師所言,反覆要求藥物,反而容易適得其反,甚至有可能因為多服用藥物造成身體不適。
李信謙最後也建議,若罹患自律神經失調,建議還是先找出原因、適當自我記錄,最後是評估這個症狀,對自身生活品質的影響,才能夠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讓自己的生活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延伸閲讀:
【本文獲「健康2.0」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