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陳映真文學資料入藏北京 「落葉歸根」將成台人終極考驗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11月6日已故台灣作家陳映真的86周年誕辰,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於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盛大舉行了「陳映真文學資料捐贈儀式及研究計劃啟動儀式」。陳映真夫人陳麗娜、胞妹陳映紅,以及兩岸3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儀式後並舉行了「陳映真研究座談會」。其手稿等相關文學資料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典藏,象徵了陳映真作品「落葉歸根」。

據了解,陳麗娜於5月26日與中國現代文學館簽訂了《陳映真文學資料捐贈協議》,將陳映真的手稿、筆記等資料400餘件,著作、藏書3,000餘冊及照片、磁帶、檔案等資料300餘件盡數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

台灣作家永藏於中國文學殿堂

捐贈儀式當天,先為23冊《陳映真全集》、全套47期《人間》雜誌,以及陳映真不同時期作品初版本揭幕。館方接受捐贈後,向陳麗娜與陳映紅頒發了入藏證書、紀念品。

11月6日陳映真文學資料捐贈儀式及研究計劃啟動儀式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李敬澤、紀斌、胡邦勝、唐小棠、宋倫、馬振傑共同為《陳映真全集》、全套47期《人間》雜誌以及陳映真不同時期作品的初版本揭幕。(微信公眾號/文藝報1949)

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介紹了陳映真研究計劃的具體內容,將依託館藏文獻,在總體性視野下開展陳映真相關研究,如整理陳映真文獻,逐步完成陳映真文獻編目、文獻分級、文獻數字化,建設「陳映真文庫」;建立特邀研究員機制,組織讀書會、舉行學術研討會、編撰研究文集;推出「陳映真研究」專欄,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設立欄目,刊發研究成果;編撰《陳映真研究資料》《陳映真研究論文集》;編寫《陳映真年譜》;推進簡體字版《陳映真全集》編撰出版工作;推出陳映真文學主題展覽等。

陳麗娜則代表作家親屬發言,向與會嘉賓表示衷心感謝。她說,「我與映真2000年第一次來中國現代文學館,看到了巴金、魯迅、老舍、茅盾等作家的手稿資料。映真很是激動,那都是他青少年時代偷偷閲讀過的作品,是他們讓他有了堅定的國家和民族認同。他從沒想過他的作品和手稿也能進入這個文學殿堂,這是對他文學成就的最高禮遇」。

她談到,陳映真雖然成長在台灣,但是心繫祖國,他從前人的作品中認識到「中國就是我的」,把自己獻給了他所愛的中國和中國人民。「現在他的作品得到流傳、事業得到接續,我為他感到寬慰,相信他未竟的事業終會完成」。

陳映真夫人陳麗娜發言。(微信公眾號/文藝報1949)

陳麗娜並數度哽咽,回憶其整理陳映真資料的心路歷程:「我與映真共同生活了40年。在這40年當中,我不斷跟隨他的腳步,對他的工作、理想和信念的認同也與日俱增。在協助他料理事務、打印文稿、傳送郵件時,我會下意識地將他的稿件保存起來,將與他相關的報紙雜誌收集起來。映真對我來講很重要,我由衷地認為他的所做所寫影響深遠。這些資料我精心收藏了很久,今天終於有了一個歸處,我感到無比激動和幸福,也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一點小小的自豪。把這些資料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我想我是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同日舉行的「陳映真研究座談會」,發言的有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陳建功及人間出版社發行人呂正惠、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趙遐秋、《人間》雜誌原撰稿人藍博洲、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王中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台灣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趙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張志強、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解志熙、中國社科院台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張重崗等專家學者。吳春梅、齊曉紅、陳福裕、曾慶瑞、朱雙一、范振國、何玉、李娜、林一明、徐秀慧、鍾俊陞、劉奎、邱士杰、張立本、黃琪椿、關曉榮、徐紀陽、歐陽月姣、林哲元等亦先後發言。

落葉歸根將成台人直面的考驗

香港讀者或許對陳映真並不熟悉,但他卻代表了台灣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今(2023)年2月4日過世的香港著名文學學者劉紹銘,早在1972年即主編過《陳映真選集》,由香港小草出版社出版。1997年香港回歸,陳映真特別在台灣舉辦了「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滄桑」系列講座,以及「香港歷史155年照片展」。他還將杜葉錫恩(Elsie Tu)《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一書引進台灣,並撰寫了長篇推薦序《傾聽充滿正氣和洞見的聲音》。

「陳映真文學資料捐贈儀式及研究計劃啟動儀式」與會人士合影。(微信公眾號/文藝報1949)

本名陳永善的陳映真,1937年11月6日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苗栗竹南,為紀念早逝的雙胞胎兄弟,以其名「映真」行於世。1968年陳映真因國民黨政府的白色恐怖而被捕,直到1975年隨着蔣介石逝世而特赦出獄。以魯迅作為思想養分,陳映真創作了大量直面歷史問題的小說,例如反映國共內戰造成民族悲劇的《將軍族》,以及跨國資本主義宰制下人民處境的「華盛頓大樓」系列,還有揭露195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鈴鐺花》與《山路》;其生前最後一篇小說《忠孝公園》,更直面了日本殖民統治與戰後民族分斷刻劃在台灣底層人民精神中的傷痕。

台灣人間出版社發行人呂正惠曾說過,「顯然。『小說家』『作家』這樣的名號,都把陳映真這個人限制在現代社會『職業』欄的某一欄內。我們必須放棄這種貼標籤的方式,才能看清陳映真一輩子寫作行為的特質,才能認識到陳映真這個『知識分子』對台灣、對全中國,以至於對現今世界的獨特價值之所在」。

誠如呂正惠所言,出獄後的陳映真隨即投入黨外民主運動,參與左翼《夏潮》雜誌的撰述,並在1970年代末期興起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成為一名健將。陳映真在1980年代創辦了影響了一代人的《人間》雜誌,引領台灣的報道文學與紀實攝影等進步形式,映照出台灣受迷霧所遮蓋的歷史痕跡與社會角落。1990年代「台獨」派興起,陳映真將精力轉移到人間出版社,發行《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透過出版品與「台獨」思潮鬥爭,埋首投入「台灣社會性質」研究,並與獨派學者展開論戰。

1988年,陳映真參與創建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並出任首屆主席,走到了兩岸和平統一運動的最前線。1989年六四事件過後,台灣懷有中國意識的有志之士士氣低迷,陳映真不畏政治紛擾,率中國統一聯盟訪問團赴京,受到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接見,會談中並未避諱六四話題,還得到江澤民的正面回應,強調不會隨意給大學生戴上「動亂分子」的帽子。

陳映真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2006年受中國人民大學邀請赴京擔任客座教授,卻因中風陷入昏迷。他與病魔對抗到2016年11月22日逝世,享年80歲,北京方面稱譽其為「忠誠的愛國主義者,台灣同胞的傑出代表,著名文學家,台灣愛國統一陣營的傑出領袖和理論家」

陳映真過世後,「反中」「抗中」躍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台灣,不少文章以冷眼以對,並以冷言諷刺其「客死他鄉」、「未能落葉歸根」云云。然而,陳映真曾自我期許:

他是一個並不激越的愛國者。他愛他的國家,因為他知道:中國有一天一定會成為一個又謙遜、又勇敢,決意為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幸福做出相當貢獻的國家。陳映真說,他平生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個平凡而胸襟坦闊、脊骨挺直的中國人。

陳映真無疑早以透過文字告白,回應了走向歧路的故鄉故友,也說明了其人及其作品手稿等文學資料的最後歸宿,才是真正的「落葉歸根」。更預示了面臨何去何從十字路口的台灣,「落葉歸根」將是人們終要面對的痛苦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