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球兩個世界 台灣要選擇烽火連天還是和平發展?
來日若是回首今(2023)年10月,或許將是歷史上的一個歧路轉折點,無論對於世界,還是站在十字路口上的台灣,皆是如此。中東與歐洲有兩場戰事正在進行,烽火連天,背後都能看到美國的身影;另一邊廂,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北京舉行,和平發展,是與會代表合唱的主旋律。
此時的台灣,像是一個真空的平行世界,自顧自地獨唱「藍白合」等2024大選戲曲,枱面上的各色候選人們,使盡全力盡情喧騰,台灣便在所謂的民主遊戲中,無止盡地折騰與沉淪下去。但地球只有一個,台灣在客觀上永遠不可能置身事外,問題只在於,台灣的腳要踩在烽火連天的世界,還是和平發展的世界?
拜登盤算着台海第三場戰爭?
巴以衝突爆發之後,蔡英文搬出了「民主自由」的陳腔老調,潛台詞不過是「我們繼續跟着美國走」,而台灣人們則在以色列的「強國」路與巴勒斯坦的「建國」路中迷失又迷茫。台灣防長邱國正則忙着成立「專案小組」,研析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如此「不對稱作戰」的「他山之石」。
正在爭取連任的拜登(Joe Biden),以80歲高齡在美媒CBS《60分鐘》節目專訪中,信誓旦旦地宣示,美國作為一個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可以同時應付兩場戰爭。10月20日,白宮即向美國國會請求近1,060億美元的追加預算,提供烏克蘭與以色列國防援助,其中包括了74億美元用於支持台灣和印太地區安全。拜登說,美國的領導力「將世界凝聚在一起」。
拜登的言下之意及其做法,毫不掩飾地流露了美國不只想要「應付兩場戰爭」,其腦子裏在盤算的,還有節節升温的台海戰爭。美國「將世界凝聚在一起」的方法,萬變不離其宗,靠着美元與美軍,打造出了壁壘分明、仇恨對立、怒吼廝殺的世界。台灣人就算只想「維持現狀」、享受「小確幸」,但華府的精英和軍隊,顯然不願意放過台灣。
八成國家合唱和平發展旋律
不過,就在煙硝濃厚之際,世人也在地球上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來自140多個國家與地區、30餘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合計人數超過4,000人齊聚北京,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會國佔了近全球國家總數的八成之多。論壇期間,習近平接見了超過2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並在大會上宣示:「我們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本着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和挑戰,為子孫後代創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
其中受到外界矚目的焦點,莫過於習近平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第三點提及,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各設3,500億元人民幣融資窗口,絲路基金新增資金800億元人民幣,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項目。北京以此統籌推進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換算下來,合計約1,067億美元。
「一帶一路」的基建民生資金,對照拜登的軍援資金,台灣資深媒體人黃國樑在其Facebook發文寫道:「驚人的湊巧」,「前者是發展、建設用的和平資金,後者是製造戰亂、殺戮的戰爭經費。同樣的錢,你作為一個正常的、清醒的、睿智的人類,你希望使用哪一種?歷史用一種十分諷刺的手法,告訴人們美中未來消長的必然結果,以及帝國興衰的不爭規律」。
換言之,地球上兩個世界應對未來道路的資金規模,儘管「驚人的湊巧」,但意義和指向卻截然不同。一方想着是如何加大力道,拼出個你死我活,還不忘利用本來和平的台海,壓制中國這個崛起中的「眼中釘」;另一方則以自己作為火車頭,拉動發展中國家的新型全球化,不重蹈「華盛頓共識」的覆轍。
2024後的台灣要戰火還是和平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台北101為以色列「點燈」祈福,沒看到對岸外長王毅此時正忙着打電話,呼籲回到聯合國的「兩國方案」,告訴以方應「恢復和談」;接着對巴方表示,「當前加沙(又譯加薩)民眾最需要的是安全和食品藥品,而不是戰爭和武器彈藥;加沙地帶最需要的是止戰促和努力,而不是地緣政治算計」。
王毅的說法顯然不是虛假的外交辭令,因為俄烏戰爭發生之後,中方採取了一致的立場和做法。面對重大軍事衝突,當事人要選擇的是「安全和食品藥品」,還是「戰爭和武器彈藥」?有擔當的大國要選擇的是「止戰促和努力」,還是「地緣政治算計」?王毅的提問,不只是巴以和俄烏需要回答,正在請求軍援經費的拜登也需要回答,在戰爭與和平面前徬徨無措的台灣更需要回答。
西方媒體稱台灣是「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被視為下一個最有可能爆炸的「火藥庫」,背後涉及了兩種不同思維,一是以權力零和解決,另一則是以和平談判解決,在局勢的推進下,取決了2024台灣大選的結果。台灣可以在「民主自由」等意識形態口號的取暖相惜下,走上前線奔向「抗中」的戰場;也可以在「和平發展」的民生需求下,結束內耗折騰,走向和平的談判桌上。一個地球,兩個世界,未來將彌合抑或撕裂,台灣的選擇無疑是一個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