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是以色列 台獨莫讓台灣淪加沙
巴以衝突演變至今,輿論風向正在轉變。哈馬斯(又譯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音樂祭,以色列將自己喬裝為無辜受害者,但當以色列以集體報復之姿大規模轟炸加沙(又譯加薩)平民,那一道長達800公里長的圍牆曝露於鏡頭之下,才讓世人明瞭原來是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一座近乎種族滅絕式的「露天集中營」。
巴以衝突凸顯台灣認同尷尬
每當區域發生了重要危機,台灣往往鍾情於自我代入,說明了一個缺乏主體性的社會,只能在別人的陰影下,試圖找尋面貌模糊的自己。「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這類口號在台灣民進黨和台獨側翼的宣傳下,族繁不及備載。
然而,在巴以衝突中,台灣卻陷入了無比尷尬的窘境。在意識形態上,台灣無疑與以色列一樣,屬於「親美」陣營的一份子,蔡英文在上任總統之前,也早已流露出對以色列的孺慕之情。2013年,她在台灣《蘋果日報》發表文章,稱許以色列是「以智慧超越限制」的國家,並高度讚揚以色列:「我看到的,是一個在敵意與匱乏中求生存的國家。它有一種為了理念、權利、生存而爭鬥不懈的強烈意志,它的作為引起很多爭議與批評,也未必全屬合理,但它爭鬥得理直氣壯,而且這個爭鬥絕對不會終止」。
可是在民進黨與台獨的論述中,台灣又是一個備受「鄰國」覬覦與霸凌的楚楚可憐受害者,因此在角色上,台灣民眾可能更傾向於把自己設想為受到以色列長年迫害的巴勒斯坦。這時問題就來了,台灣既要在口頭上跟隨着西方,譴責哈馬斯為「恐怖主義」,台北101還特地點燈聲援以色列,但又在情感上「共感」於巴勒斯坦,自我幻想與其一般,走在堅苦卓絕的「建國」之路上。
台灣如此認同之混亂,恰恰說明了,兩岸問題實難以巴以衝突作為類比。一來北京絕非以色列,否則不會「和平統一」喊了這麼多年,台灣人還在「維持現狀」的民調選項上尋找心理慰藉。北京要是以色列,恐怕早已按西方的「拳頭」思維,早早「武統」台灣,實現某些大陸小粉紅的瘋狂異想──「留島不留人」。更何況,在俄烏與巴以問題上,北京一向是在國際社會中力主和平談判解決的國家。
台獨非哈馬斯沒有建國烈士
話雖如此,並不是要說台海情勢已輕鬆緩和,反而正正相反。要知道無論是俄烏衝突還是巴以衝突,美國都是背後的影武者,連巴西在聯合國提出的人道解決巴以問題決議草案,也因美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一票否決。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最近在美國紐約大學演講時強調,兩岸要避免台海戰爭,而非讓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故此「絕不歡迎(美國)完全不考量台灣情勢,不考慮兩岸關係,甚至把台灣『武器化』的思維!」
台海情勢之所以被公認為「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除了美國要把台灣「烏克蘭化」的「外合」之外,也得要有台灣內部的「裏應」。台灣「國家安全會議」(國安會)前秘書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近期在一場主題演講上提出警告,指「烏克蘭及加沙,任何一方要改變現狀,都必須付出代價」,台灣在蔡英文「改變現狀」與賴清德「務實台獨」的路線上,「台灣人民願意付出代價嗎?」
蘇起這番擔憂,其實多少抬舉了民進黨。手握「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在台灣兩度執政16年,結果陳水扁說「(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而蔡英文同樣遮遮掩掩,把「台獨」寄生進《中華民國憲法》,創造了一個不倫不類的「這個國家」──「中華民國台灣」。至於被北京批評為「恬不知恥」的「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也悄悄改變口徑,宣稱「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另外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抗中保台」也換了包裝成為「和平保台」。
回顧民進黨的「台獨建國史」,很清楚可以看到,他們沒有哈馬斯在絕望之際的反擊勇氣,台獨更沒有哈馬斯,因此只敢在護照上放大「TAIWAN」,或者在雙十慶典上用英文「Taiwan National Day」來自嗨。民進黨與台獨更沒有「建國烈士」,因此只能動手改編歷史,把中共地下黨人在台灣壯烈犧牲的故事,利用《返校》、《流麻溝十五號》等影視「創作」,編造出一篇又一篇為台灣「民主自由」而流血的歷史謊言。
倘若台海擦槍走火發生衝突,那些「台獨」喊得震天價響的厚祿高官們,完全可以想像他們要不是坐等美國馳援,要不是早已準備好撤退的後路。這些情景絕非危言聳聽,為何說2024台灣大選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原因在於賴清德這位板上釘釘的「台獨工作者」相當有可能取得大位,如果他又選擇了「台獨戰貓」蕭美琴作為搭檔,那麼「獨上加獨」,不正是自動對號入座了北京所宣示的:「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
台灣願意為台獨付出代價?
北京不是以色列,台獨沒有哈馬斯,但北京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與意志,卻是擺在台灣和國際面前的事實。對中共來說,不可能無限期放任台灣在「維持現狀」的掩護下「孤懸海外」,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各種統一的可能性都存在,談判也好、動武也罷,其實端視台灣人民與執政當局的選擇。
要是賴清德與蕭美琴這樣的「獨獨配」登上歷史舞台,情勢只會更糟不會更好,就算美國如今「備多力分」,外有俄烏、巴以的挑戰,內有大選、財政的困境,不希望台海生事,但誰也無法保證一位「台獨工作者」入主台灣總統府,不會在台海政策上暴衝踩線,而且北京還會對此坐視不管。
一旦台灣在台獨的「集體催眠」下走向戰場,美國預設要讓台灣「以小搏大」,大打巷戰與城鎮戰,以台灣的地理形勢,豈不是最後必將焦土一片,淪為另一個烽火連天、平民受害無窮的加沙?以色列前外交部副部長阿亞隆(Daniel Ayalon,又譯艾雅隆)主張,要將加沙人民逐出走廊,遷往埃及的西奈沙漠。如果台海發生戰事,美國「馳援」來不來只有天曉得,但海島台灣不像烏克蘭有陸路,甚至連沙漠都沒有,只能說是「無路可退」。
說到底,台灣一天到晚將自己套進其他地區的戰事情境,卻從來不直面自己的處境。「統一」是歷史留給兩岸的命題,台灣不願意面對,不代表北京將就此放棄。統一之路也有多重可能性,和平談判、武力解決都是可能的方案。台灣社會需要想清楚的是,不需要把北京想像成以色列或俄羅斯,也不用把自己比擬為巴勒斯坦或烏克蘭,而是自己是否真的願意承擔起戰火的代價,義無反顧地走向獨立,任由「台獨工作者」無止境的折騰下去,最後逼迫北京出手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