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戰狼」何以容不下新加坡前外長的兩岸「邦聯」建言?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George Yong-Boon Yeo)日前在台灣發表演講,以一位兩岸「親戚」的角度提出建言,指台灣現狀不可持續,且美國只把台灣當作棋子,建議台灣應以「一個中國人的邦聯」(commonwealth/confederation)漸進式走向「和平統一」。楊榮文的和平倡議餘波盪漾,引起台「外交部」回應駁斥,批評其言論「完全與事實不符,認知明顯偏頗,並與區域內多數民主國家的理解大相逕庭」。
台「外交部」還嚴詞指責,「楊前外長的個人意見,不僅無助區域和平與穩定發展,也損害台美關係與台星關係的正向發展,外交部表示高度遺憾,並呼籲避免讓公開意見淪為極權中國的傳聲筒。」而楊榮文隨後也在其Facebook發文表示,對此感到相當詫異。
《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當天全程參與楊榮文在台北的演講與會後記者見面會,見證他多次強調「我不代表新加坡發言,而是代表我自己,一個受到台灣許多恩情的新加坡人。」對於這樣一位來自民間的新加坡前外長,台灣「外交部」在「戰狼部長」吳釗燮主持下,發出如此強硬的回應,甚至暗諷楊榮文為「極權中國的傳聲筒」,確實相當罕見,有過度反應之嫌。其背後的原因,或許正如當日活動主持人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在Facebook所評論的,「一位外國平民來台演講,(台灣)政府竟氣急敗壞的反駁,這演講肯定說對了什麼」。
李扁時期曾有過「邦聯」多種構想
我們不妨拆解一下楊榮文的論點,看看台灣的「外交戰狼」,何以如此「氣急敗壞」?楊榮文演講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主張成立「一個中國人的邦聯」,在行政整合慢慢的引入下,作為海峽兩岸雙方在和平、相互尊重和共同歷史基礎上趨近的準備。
其中引起爭議的當屬「邦聯」一詞,在政治學中,「邦聯」類似於「國協」概念,內在的政治實體仍擁有獨立主權,構成一協商性的複式政府。相對於此,則有「聯邦」的概念,指擁有地方分權的單一政府,例如美國之政治體制。1990年代李登輝主政台灣期間,台灣學術界有過非常多關於「邦聯」、「聯邦」、「中華國協」、「大中華經濟圈」、「中華協作機制」、「民族內國協」的討論,着重於台海兩岸未來整合架構的研究。
例如已故的《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曾於1994年提出「中華邦聯」的構想。曾任台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副院長、司法院院長的林洋港,有過「自治邦」的想法。學者吳瑞國倡議「一邦多制」;邵宗海的「階段性統一過程」,也假想兩岸可以從「邦聯式的中國」走向「聯邦式的中國」再走向「單一制中國」。民進黨前立委沈富雄,還有過「兩岸共組國協」的建議。
此外,國民黨在2000大選首度丟掉執政大權,黨內充斥「去李登輝化」的氛圍,由連戰繼任黨主席。當時國民黨智庫在十六全大會之前,試圖把「邦聯」的構想納入大會主題之一,還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草案「邦聯」說帖》。甚至為了平息黨內的爭議,後來規劃小組在「邦聯」前面加上了「階段性」一詞,且標明「邁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統一」,但依舊在黨內統一派與本土派的夾殺下胎死腹中。
換句話說,楊榮文的「邦聯」提議,在台灣政治史脈絡中,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其來有自」。更何況當年李登輝主導的《國家統一綱領》(國統綱領),名為統一,但其中對統一設置重重障礙,規劃短中長期三個階段,還被學者戲稱為「拖延統一、拒絕統一」的「不統綱領」。而後來主張「一邊一國」的陳水扁在2000年上任之初,其實在兩岸問題上曾經提出過「統合論」,2002年當時台灣陸委會還委託著名學者魏鏞做了《兩岸關係互動及整合模式之比較分析》專案報告,其中建議兩岸以「一個中國,兩個政治現實」的「多體系國家」基本概念,進而過渡到「聯鎖社群」(linkage communities),或「邦聯」、「聯邦」,又或是「單一國家」。
以上這些在李、扁時期紛雜的「邦聯」、「聯邦」、「國協」、「聯鎖社群」等構想,反映出當時台灣官方從「一個中國」擺盪到「特殊兩國論」再到「一邊一國論」的複雜歷程,想要在不違反「憲法一中」的前提下,為台灣的「實質獨立」找到方案。不過,這些林林種種的模式,最終都成為「紙上談兵」,因為諸多概念都移植於西方經驗,有別於兩岸的內戰遺緒事實,中國大陸不可能接受,也不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精神。
反對楊榮文的政客有何台灣方案?
楊榮文的「邦聯論」,與上述多種模式最大的差異,在於他在演講中特別強調,首先此乃以「中國人」認同為基礎。他以李光耀為例,當李登輝暗示「台灣人和中國大陸的中國人屬於不同民族」時,李光耀相當的困擾,感到「匪夷所思、難以接受」,此後與李登輝說話時便存在了戒心。
其次,在楊榮文看來,「一個中國人的邦聯」是個過渡式方案,是一個導向最終「和平統一」的漸進式過程。之所以提出此想法,楊榮文乃是看到了如今的台海局勢,美國正在以台灣作為棋子挑動戰爭,「替代的局面就是不可避免的戰爭,那將會是悲劇」,反映出他不希望兩岸分裂和期望台海和平繁榮的初衷。
平心而論,今日蔡英文政府雖走「親美抗中」路線,但其將「台獨」寄生於《中華民國憲法》之下,從而「發明」出所謂的「中華民國台灣」之說。作為蔡政府「外交」大員的吳釗燮,其實應該張臂歡迎楊榮文的「邦聯」之論,具體體現出蔡政府所主張的「中華民國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的「空想」。
然而,自許為兩岸中國人「親戚」的楊榮文,希望此一「邦聯」屬於「中國人」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到美國在台海生事,無法維持現狀,終究還是要走向「和平統一」。「中國人」、「疑美」、「和平統一」此三項前提,恰恰又與當今蔡政府推廣的政策理念背道而馳;身為認同「台灣人」、「親美」、「拒絕統一」的「台灣戰狼」吳釗燮,勢必在此時機跳出來向楊榮文這樣一位「友台」的國際友人開砲。
回顧歷史,民進黨政府外長與楊榮文的過節也非首例。2004年時任新加坡外長的楊榮文,在聯合國大會提出「反對台獨」的言論,遭到當時民進黨政府外長陳唐山反嗆,新加坡「不過是一個鼻屎大的國家」,此舉根本是「捧中國的LP」(閩南語,有拍馬屁、阿諛奉承之意),一度引發軒然大波。多年之後,卸任新加坡外長已久的楊榮文,以民間友人身份造訪台灣,沒想到又引來民進黨政府「外交部」的砲火。
事實上,楊榮文在演講中坦言,「(台海)兩邊的社會都在變化中,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20年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會和今天非常不一樣。」那麼他應該很清楚,20年前北京不會接受「邦聯」的構想,20年後的今天更不可能,更何況以「融合發展」為基底的和平統一進程已經邁開腳步。至於台灣,則在「統獨」之名包裝下的政黨奪權鬥爭中,渾渾噩噩的和稀泥,政客只懂得「我不要什麼」,卻說不出「我要什麼」。儘管楊榮文建議的「台灣方案」不切實際,但至少他是真心誠意替台灣前途與台海和平在思考,光是這一點,就值得台灣所有政治人物反省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