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終局腳步逼近 台灣2024需要的是引領者還是裹足者?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季節即將來臨,枱面上主要競爭的兩個政黨,民進黨和國民黨紛紛傳出調整兩岸政策的聲音。經過九合一選舉的重大挫敗,民進黨內不乏有人士主張重新檢討「抗中保台」路線;而聲勢再度看漲的國民黨,黨內人士表示預計在明(2023)年春天完備對兩岸、國際、國安等重要議題的論述,「為2024重返執政準備」。

回顧台灣民選政治史,「兩岸論述」的調整從來都是不絕於耳,各個主要政黨站在選舉優先的考量,在論述上挪移腳步。不過,無論政黨顏色為何,腳步挪來挪去,還是能夠看到一條隱形的界線,那就是以「拒統」為前提的「保台」。從兩蔣時代的「偏安」,到李登輝時代用來對北京虛與委蛇的《國統綱領》,到陳水扁時代的「一邊一國」,再到馬英九時代名為「先經後政」、實為「只經不政」的「和平發展」,及至蔡英文時代的「抗中保台」,莫不如此。

換句話說,時代一直在變,台灣政黨輪替來來去去,但台北總統府的主人寶座,始終奉行「拒統保台」,既符合選票的利益,更符合美國在台海的利益。過去這條路線之所以走得通,一來是冷戰遺留下來的陣營壁壘,令台灣得以靠着大吃冷戰紅利而發展;二來則是內戰歷史致使台海築起高牆,雖然千辛萬苦鑿開小洞,但推翻整座堵牆難上加難,一有政治上的風吹草動,更是關門容易開門難。

國民黨中央將着手為2024年重返執政準備,據黨內人士指出,預計明年春天就會完備對兩岸、國際關係以及國家安全議題的論述主調。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於12月28日在中常會發表談話。(國民黨提供)

台灣這場「民主遊戲」關起門來玩了幾十年,究竟還能夠再蒙起眼睛、摀住耳朵玩多久?戰後台灣安身立命之路,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一句「台灣人的尊嚴」、「台灣的主體性」就等於萬靈解藥,而是在華盛頓與北京的力量競逐之間浮浮沉沉。其中一次的關鍵,便是1970年代聯合國「中國」席位之爭,國際秩序的「一中」原則就此確立下來,也註定着台灣必須在中美博弈與中國崛起的必然過程中重新自我錨定。

無奈的是,台灣錯失太多歷史給予的機會,輪流執政的藍綠政黨,絕大多數的從政者無不為了在選舉制度中站穩腳步、獲得政治能量,最終都被偏安異化給吞噬進去,成為在兩岸問題和稀泥的一份子,忘了自己到底是誰,忘了或鐵心了要切斷自己在歷史上與大陸的關係。到頭來「殊途同歸」,雙雙走上一條老路,靠着對美國的附庸性,以及對大陸壁壘分明的對抗性,帶着數以千萬的選民一同吸食虛幻的「主體性」迷幻藥。

歷史又到了一個需要做出選擇的關頭,北京和華府力量在台灣的競逐,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級,而且是攸關「東升西降」、「百年變局」的全球地緣政治版塊激盪重整的宏觀層級。華盛頓一邊說着「和平穩定」,另一邊把「護台神山」台積電的人才與技術轉進美國,再一邊壓着蔡英文政府延長兵役役期,下一步是否要進到「男女皆兵」的境界想像已成,華府把台灣「烏克蘭化」恐怕已是箭在弦上。

蔡英文12月27日主持「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記者會」,她強調台灣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已無法因應瞬息萬變的戰備局勢與需求,因此從2024年起將恢復一年期的義務役,並表示調整兵役政策是一個無比困難的決定。(台灣總統府)

而海峽彼岸的北京,「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先寫入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又寫入二十大政治報告,不只引來台下數以千計的熱烈掌聲,習近平更在拜登(Joe Biden)面前畫下一道「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紅線。一再說明「兩制台灣方案」同樣也是箭在弦上,北京官員涉及「統一後」的論述都非空穴來風,而是順水推舟。

北京一再表明「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這是2024年台灣總統候選人不可能再回避的最大課題,是要帶着台灣走上美國規制好的「烏克蘭化」這條路,將北京和統的「最大誠意」與「最大努力」消磨殆盡?還是在和統保鮮期內,帶着台灣實實在在面對北京的談判桌?換言之,不管是民進黨、國民黨、柯文哲,還是任何一個有志於引領台灣未來的政治人物,他們的「兩岸論述」已經不能再只有台北和華府的考量,而得在歷史的基礎上,重新把北京放回到視野之中。

醉生夢死意味着集體沉淪,台灣民眾必須向枱面上的所有政治人物拷問靈魂,如何才有可能出現一批務實處理兩岸事務的群體?2024年台灣的領導人,必須是一個引領者,而不是一個裹足者,如何及早做好準備,不是被逼出來的,才是贏家。要知道,中國共產黨經歷了香港數波政治動亂,特別是2019年的反修例衝擊,未來對治理台灣勢必會更要求真正的「愛國者」,而不見得是見風轉舵的「忽然統派」。

從歷史經驗來看,兩岸統一這道命題,完全可以預想在其過程之中,將有無數新興勢力拔地而起。而眼前能看到的台灣政治舞台上有權力之人,如果選擇一條因襲守舊之路,不能看清時勢而糾正既有觀點,也將面臨被歷史掃地出門的現實。2024年對台灣而言,絕非選出一位總統這麼簡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