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品遭禁「羅生門」盤點:「法治」與「食安」的回力鏢?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以註冊資料不完備為由,自12月8日起陸續暫停台灣產品進口,先是水產品,進而擴展到飲料、酒類和其他食品,總數超過兩千項,其中多數狀態顯示為「暫停進口」,少數為「註銷」。後續政治效應在台灣雪球越滾越大,民進黨政府指責此乃大陸對台的打壓,而陸方則強調是食安規範,儼然成為一場各說各話的「羅生門」。
台灣:貿易歧視 大陸:純屬抹黑
縱觀台灣官方的說法,蔡英文將此事件定調為「中國再一次突襲」、「無助兩岸貿易正常化」。台行政院長蘇貞昌話說得最重,重批大陸「中國就是這樣的國家,連做生意都不照規矩來」,稱「對台灣更是特別嚴格特別歧視」,又批陸方以政治手段妨害自由貿易。
衛福部、農委會、食藥署等台灣其他相關主管機關,則將問題的癥結同樣指向北京。所稱理由包括了「中國給台灣準備期較短,期限只到今年6月底」、「必須書面註冊不能上網註冊」、「申請書雙重標準,要求揭露製程和配方佔比」、「國際上沒人這樣要求」云云。簡言之,即指責中國大陸透過製造貿易障礙,對台灣食品企業註冊採取不公平歧視待遇、刻意刁難。
再加上此前傳出台灣著名鳳梨酥業者佳德糕餅,店家指被陸方要求提供配方佔比等「商業機密」,從而拒絕補件,有意「深耕台灣」。該風波點燃了台灣網路輿論的「愛台」情緒,指店家「有骨氣」、「站着賺」,盛讚其不配合陸方交出「機密配方」的做法,令整個事件的效應再上了一個層級,台灣社會最熟悉的「抗中保台」味道油然而生。
隨着事件不斷發酵,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已兩度做出回應。她指新政策源於2021年4月大陸發布、今(2022)年1月1日實施的《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海關總署第248號令),有關主管部門根據世貿組織(WTO)有關規則進行了通報,並於2021年10月向台方通報了有關事項和要求。朱鳳蓮強調,「該規定適用於所有國家和地區向大陸境內出口食品的生產、加工、貯存企業的註冊管理」,並指民進黨政府應協助台灣廠商完善註冊,而非「持續惡意歪曲事實,純屬故意抹黑、欲蓋彌彰的政治操弄」。
對台灣設下不公平的貿易障礙?
然而,這場兩岸雙方各說各話的「羅生門」,並非完全無解,從事件時間軸以及其他地區對中國食品進口新規的應對方式,還是能夠摸索出一條來龍去脈。中國大陸以海關總署第248號令推出《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規範18類產品「應由所在國家(地區)主管當局對企業進行稽核檢查,確認符合註冊要求後,向海關總署推薦並提交申請材料」;「18類產品以外的其他食品境外生產企業,應當自行或者委託代理人向海關總署提出申請並提交申請材料。」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21年5月的說法,中國大陸此項新規正式上路之前,已於2019年11月26日公告徵詢意見,且2020年11月經由WTO辦公室向各會員體通報新制。日方在出具意見書與中方溝通過後,農林水產省於2021年4月18日啟動「食品施設認定申請系統」,並將中方新規逐條翻譯為日文,詳盡輔導日本食品業者向中國註冊。故而可以看到,2021年日本出口到中國的農林水產與食品,較前一年增加35.2%,2022年至10月更達1.12兆日圓,確定連續兩年突破1兆日圓大關,創下新高。
除此之外,美國農業部也於2021年11月10日,將中國海關總署第248號令新規全文與釋義翻譯為英文。整份報告共32頁,均公布於美國農業部的官方網站。
從日本和美國的經驗來看,兩國都是從2021年即啟動新制應對措施。且根據該令規定,一體適用於所有進口食品的境外國家和地區企業。因此台方稱中國大陸對台灣企業設下「不公平」和「歧視」的「貿易障礙」一說,恐怕是很難站得住腳的。
中國大陸給台灣準備期比較短?
至於台方所言「中國給台灣準備期較短」的說法能否成立?事實上,台灣衛福部網站於2021年10月15日已建檔「食品輸銷中國大陸不缺席 簡便申請管道一鍵完成 順利出口不受阻」之說明,表示對此新規早有掌握、而非「突襲」,並於同年10月17日舉辦說明會,要求業者在22日以前檢附註冊所需文件。
另外按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的說法,陸方給予台灣的補件時間,還從原訂的2022年6月30日延長至8月31日。顯然「中國給台灣準備期較短」之說,亦與實情存在一定的差距。
大陸竊取台灣食品的機密配方?
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糕餅業者指稱遭大陸索取「機密配方」,又是怎麼一回事?《香港01》早前即有報道,日本向中國註冊的文件表格,也有要求畫出「作業場平面圖」,標示清楚清潔作業區域、準清潔作業區域、污染作業區等;另外也有要求「原料、配料驗收標準」、符合中國食品標準的「原物料廠商證明書」,以及「食品添加物」的清單(含比例)。
中國大陸對進口食品之所以要求如此細目,一方面於國內必須依據《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及其實施條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事;另一方面還得符合國際行之有年的「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以此保證加工食品系統流程的食品安全,其中就包括了針對工廠位置、配方、儀器設備、加工過程、衛生控制的監管與確認。
其實今日在台灣爆出「製程」和「配方配比」的「機密」爭議,台灣內部的相關法規規範同樣有所要求。例如2020年6月2日發布的《輸銷歐盟食品管理作業規範》、台灣食品產業策進會發布的《HACCP計劃書範例》、食藥署發布的《食品及相關產品申請查驗常見應補件態樣及補充文件種類一覽表》,都不乏能見對於輸出和輸入食品在詳細製程、食品添加物、成分比例等訊息的透明化要求。
一位台灣食品外銷公司從業人員私下透露,一直以來出口到日、韓、美、菲都是需要提供成分配方比的,美國要看港口,有些比較寬鬆就不需要,日、韓還要提供製程。他質疑,「怎麼大家就不會覺得有問題?」
還有一位高雄食品工廠業者投書,指「我們公司的產品出美國出澳洲都有要求,美國連你的成分有動物性成分(雞蛋、牛奶)比例也要寫出來,另外加工方式的烘烤温度、烘烤的時間秒數,還有整個生產的工藝流程也是要全部揭露,還要求我們跟衛服部食藥署申請食品加工衛生證明,由他們背書我們的資料是正確的。怎麼不說美國跟澳洲也在竊取我們的機密?」
他對於今天台灣把陸方註冊所需資料說成「被迫交出機密配方」的風向感到憤怒和不解,「整個就是把人民當作白痴在騙,而且還是用極低能的方式在騙」。
而站口輿論風口浪尖上的佳德糕餅,於12月14日低調發表了64字的聲明,其中一句言及「聳動的新聞標題,完全非佳德的本意。」其言下之意或也澄清了越演越烈且民進黨官員都跳入的「機密配方」新聞炒作戰,不見得就是事情的真相和業者的本意。
金門立委:只要文件備齊 沒有不准的道理
話說回來,那麼在這一波台灣產品大規模遭到陸方暫停進口的癥結點到底在哪裏?有一個細節頗值得推敲。一向受大陸民眾喜愛的金門高粱酒也在遭禁名單中,而馬祖高粱酒則可以如常進口,台灣外島金門縣一向與大陸關係友好,因此「政治因素」或非主因。金門縣立委陳玉珍12月14日飛赴廈門與陸方了解情況,得到的答案是:「只要我們文件備齊,沒有不准的道理」。
截至12月12日的資料顯示,台灣官方向大陸海關總署「推薦註冊」的產品,有效註冊僅有31件;但台灣廠商「自行註冊」的產品,有效註冊則多達824件。從中也可看出端倪,陸方並非全面阻擋台灣產品進口,何以「推薦註冊」與「自行註冊」的成功率落差這麼大?是不是在註冊環節上有所疏漏,應該是台灣方面需要趕緊研究的問題,而非把「政治打壓」、「政治歧視」作為卸責的擋箭牌。
再打「抗中保台」 轉移責任焦點
過往在台灣「反中」意識形態作祟下,一向視中國大陸是沒有「法治」、沒有「食安」的「落後」地方。如今大陸海關總署面向全世界進口食品的新規範,以及隨之祭出的禁令,本身就是將「法治」和「食安」往前推進的具體做法。
台灣的民進黨政府,在放任兩岸關係惡化的情形下,完全失去與大陸之間的溝通管道,對解決問題的方案束手無策,只能避談大陸對法規和食安的嚴格要求,將焦點轉移到「抗中保台」的民粹渲染,難道不是吃了一記回力鏢?
風波演變至今,受害的不是在政治舞台上個個義正詞嚴的台灣執政黨官員,也不是在網路世界高喊「抗中保台」、把鳳梨酥形塑為「護台神酥」的鍵盤戰士們。最後受害最深的,還是沉浮於生計的台灣自家業者。
FAQ:
哪18類產品進口內地,需由所在國家或地區主管機關向中國海關總署推薦註冊?
肉與肉製品、腸衣、水產品、乳品、燕窩與燕窩製品、蜂產品、蛋與蛋製品、食用油脂和油料、包餡麪食、食用穀物、穀物製粉工業產品和麥芽、保鮮和脱水蔬菜以及乾豆、調味料、堅果與籽類、乾果、未烘焙的咖啡豆與可可豆、 特殊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