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文宣黑馬」·三|二十大後中共宣傳怎麼變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導語:提到中共的宣傳,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都有不少批評。言論空間不斷限縮、動輒刪帖封禁賬號、外宣內宣化等等問題,始終飽受詬病。鑒於在國際輿論場域主導權和話語權先天不足,再加上中共文宣系統始終未能跟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步伐,故往往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在意識形態鬥爭愈發嚴峻的今天,該如何打好輿論戰,成為中共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基於此背景,《香港01》以浙江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為樣本,來探究中共宣傳正在發生的變化,以及二十大之後可能的改革方向。此為第三篇。

一段時間以來,浙江省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成為了中共龐大宣傳體系中一個引人關注的賬號。翻看「浙江宣傳」發布的內容,有不少讓人耳目一新之處。

9月9日,「浙江宣傳」發文《文藝批評,說真話為何這麼難》表示,「能照出真實模樣的鏡子必須是亮的,有利於治病的良藥大都是苦的」,「文藝批評,要求直面問題,剖析之、解決之」。文章認為,「不批評,成了批評的『一般面孔』」,「這種現象,小而言之,放棄了批評的擔當,對創作有百害而無一利;大而言之,混淆了社會審美標準,對文化生態帶來隱憂」,「讓文藝批評說真話,要給評論家壯膽撐腰」。

8月9日,「浙江宣傳」在《傳統媒體為何難留年輕人?》一文中主張:「網路和新媒體告訴我們,玩法變了,生存法則和競爭規則變了。這需要體制機制的變革,需要適應網路的年輕人和做事方式,需要非常強的學習力和創造力……特別是要大膽打破論資排輩,摒棄經驗主義論,為年輕人鬆綁,讓年輕人去擔當創造。」

6月27日,「浙江宣傳」在《別讓一個負面熱點害了一座城》一文中反對「阻止媒體發聲、到處刪帖」的輿情處置方式,主張「把工作全方位全過程做好是前提」。

上述種種,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出在今天這樣一個民眾權利意識日漸覺醒、中國人的視野和認知發生很大變化的移動網路時代,中共宣傳工作只有與時俱進,革新表現形式和風格,遵循網路傳播規律,避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才能贏得人心。

在中共革命時期,為何遠離政治經濟中心的延安,能吸引那麼多年輕人和革命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那時候的中共宣傳工作抓住了當時中國的社情民意,並且表現形式和風格為許多階層和群體喜聞樂見,深入人心。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何經歷反右、大躍進和文革創傷後,中共宣傳能快速團結民眾向前看?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那時候的宣傳工作總體上趨於寬鬆、包容、開放,符合人性、實事求是

過去一些年,中共宣傳工作陷入困境,既難以有效團結各階層,被不少人質疑自說自話、八股、保守,又經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兩難,在網絡治理時存在一封了之的路徑依賴。這背後固然是許多深層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但至少反映出目前中共的宣傳工作已經明顯有些不盡人意,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不匹配,未能達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第五個現代化」要求。

尤其是近年來的網絡治理,由於持續收緊,管控過於嚴厲,超出必要範圍,已經對社會活力、社會多元、人民言論表達權造成明顯抑制,不利於改革開放往縱深發展。

猶記得2018年「跪求體」「哭暈體」「嚇尿體」等浮誇自大文風頻現時,人民網曾推出「三評浮誇自大文風」系列評論,揭示出中共宣傳體系自我改進的迫切性。

目前,距離中共二十大的召開只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從時間窗口來說,希望二十大後中共宣傳工作能總結過去多年的經驗教訓,就像「浙江宣傳」所主張的那樣,警惕「低級紅」和「高級黑」,回歸實事求是,改革表現形式和風格,遵循傳播規律。

除此之外,應該認識到,網路已經是客觀存在的最大思想市場,對待不同觀點不能一禁了之,而是要以理服人,要懂得宜疏不宜堵塞的樸素道理,任何宣傳只有真實、有說服力、符合人性,為人民福祉着想,才具有可持續性,經得起世道人心檢驗。從長遠來看,中共宣傳應該如同中國經濟那樣建立一種混合、多元的體系,讓官方宣傳、市場化媒體宣傳、人人皆可發聲的自媒體宣傳在有序開放和寬鬆的大環境下相互補充和監督,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接近「第五個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