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第三份統一白皮書 北京發出「台灣特區」談判芻議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就在解放軍東部戰區宣佈完成圍台軍演任務的同一天,8月10日國台辦與國新辦聯合發布將近1萬4,000字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統一事業》白皮書。扣除前言與結束語,分別從五個部分論述了北京對於統一台灣進程的思路構想與具體做法。與前兩份台灣問題白皮書相比,新一份可說是從「反獨」推進到「促統」再到「統一之後」的完整「路徑圖」,尤其是其中屢次發出積極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內涵的號召,並強調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的終局設定,稱之為一份「台灣特區」統一談判芻議,並不為過。

第三份白皮書:順勢而為、操之在我

「白皮書」作為代表官方制定發布的闡明與執行的規範報告,具有政府文告的性質。解讀《台灣問題與新時代統一事業》白皮書的第一步,不妨先了解一下前兩份台灣問題白皮書的來龍去脈,從而有助於理解第三份白皮書的現實重要性。

1993年9月1日發布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全文約1萬1,100餘字。這一年還處於兩岸開放民間往來與官方嘗試接觸的「摸着石頭過河」時期,但可視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轉折點。白皮書發布前的4月27日至29日,兩岸在新加坡實現了歷史性的首次「汪辜會談」;不過李登輝政府也在同年6月決定開始爭取「參與聯合國」,台灣參加APEC的代表還在會議上發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兩個主權國家」之說。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月10日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進一步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和現狀,展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資料圖片)

可以看到,第一份台灣問題白皮書,在原則上說明了北京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與主張。而重點放在了第五部分「國際事務涉及台灣的幾個問題」,就外交關係、國際組織參與、國際通航、出售武器等問題,表明中國大陸官方的見解,其實也是應對當時李登輝政府在國際事務場域試圖發起的突破與挑戰。

2000年2月發布的《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全文篇幅與第一份相差無幾。在結構上,也是前言、結束語加上五個部分,但針對性極為明顯且強烈。發布背景莫過於1999年7月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發表「特殊兩國論」,同年5月已在台灣政壇站穩地位的民進黨也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獨」對兩岸關係的衝撞來勢洶洶。

第二份台灣問題白皮書,16度直接點名李登輝,明確將其定調為「台灣分裂勢力的總代表,是台灣海峽安定局面的破壞者,是中美關係發展的絆腳石,也是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麻煩製造者」。與此同時,第五部分也針對當時甚囂塵上的「兩國論」、「台獨公投」、「兩德模式」與「民主和制度之爭」等論調進行批駁。

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隨後北京在2000年2月推出《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視覺中國)

時隔22年之後,北京再度推出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看似出現在眼前的是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作裴洛西或波洛西)訪台所帶來的中美與台海動盪,但細讀全文,便可看出與前兩份白皮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再是針對一時政治事件與周折所給出的應對性文件。

換句話說,體現了北京不斷強調的「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其鋪陳完全跳脱來自美國與台灣民進黨民選政治人物「切香腸」式的種種小動作牽制,而進入到北京對於解決台灣問題所設定語境與架構之中,論述範圍清楚地界定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從中能夠看得到發布時機點的「順勢而為」,以及對話調性的「操之在我」。

再次對台發出統一談判的呼喚與提示

還需要注意到,這份白皮書之於中共啟動實質統一進程的節點位置,介在了2019年初習近平倡議「兩制台灣方案」,與2022年底中共二十大有望出台「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詳盡施行細則之間。因此白皮書在習五點的基本論述之上,不只重申「願意繼續推動由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的代表性人士開展民主協商,共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的大計」,還強調了「兩岸協商談判可以有步驟、分階段進行,方式可以靈活多樣」。

《反分裂國家法》第七條規定了,兩岸「協商和談判可以有步驟、分階段進行,方式可以靈活多樣」。(資料圖片)

有步驟、分階段進行兩岸協商談判,其實早已寫入2005年實施的《反分裂國家法》第七條,其中明列兩岸可就(一)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二)發展兩岸關係的規劃、(三)和平統一的步驟和安排、(四)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五)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六)與實現和平統一有關的其他任何問題等六種事項進行協商和談判。看得出來,北京在「習五點」開出了「統一談判」的起跑槍聲之後,等待三年半卻等不到台灣方面的實質回應,於是再透過白皮書的形式發出「統一談判」的再呼喚、再呼籲與再提示。

在此用意之下,這份白皮書所鋪墊的最關鍵話語也就浮現了出來。不再像前兩份白皮書言明「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既然台灣方面對「兩制台灣方案」置之不理,那麼北京就率先提出自己的統一版本,畫出統一後的基本骨架,更預設好終局的基本安排。就像是先蓋好了一間房子的結構與外觀,這是不能更動的前提,但屋內隔間佈置與裝潢擺設,都是可以再協商溝通,尋找出大家都能接受而且認同的鋪排。

名為「台灣特別行政區」的統一草圖

在北京畫好的這張草圖中,這幢房屋已定名為「台灣特別行特區」,既不叫「台灣省」,更不可能沿用原名「中華民國」(白皮書第一部分即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屋子的使用管理則打算交給台灣,「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依法高度自治」。

在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已推進到「愛國者治港」新階段,北京最新台灣問題白皮書則宣示了統一之後的台灣將「依法高度自治」。(資料圖片)

屋內的各種陳設,白皮書「設計師」擬出一套「空間和內涵將得到充分展現」的「台灣方案」,可以參考隔壁的「香港方案」和「澳門方案」,雖然香港這間屋子之前遭遇到不小的破壞,但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

不過最主要還是顧及「大陸和台灣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不同這一基本問題」,從而提出了「和平」、「民主」、「善意」、「共贏」的「最具包容性」方案。給出「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等承諾,「繼續團結台灣同胞,積極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

要「一國一制」還是「一國兩制」?

白皮書言及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的弦外之音,事實上牽涉到北京對於解決台灣問題的戰場,恐怕已經揚棄了過去的「統vs.獨」,而進一步轉移限縮到「一國兩制」或「一國一制」的選擇。北京一位不具名的涉台學者對《香港01》記者表示,中國大陸要轉變對台論述,要讓台灣意識到不是在「獨、統、維持現狀」之間選擇,而是在「一國兩制」還是「一國一制」之間選擇。第三份白皮書的出台,已經清楚地看到北京在往這個方向轉進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白皮書中,「一國兩制」出現次數達15次之多。

中國政府時隔22年再發布台灣問題白皮書,強調「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在北京看來,其所主導的戰場必然劃設在「一國」範疇之內,「台灣方案」則是「兩制」之下,能給台灣人民提供最大、最廣闊的彈性靈活空間,而且還能夠在國家整體發展的機遇下,權益得到保障、改善社會民生、共享民族復興榮光、利於地區與世界和平發展。不過,「『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與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於『一國』並統一於『一國』之內」,因此,涉及中央權力的外事活動,還是需要「經中國中央政府批准」。

至於台灣社會相當關心的「入住方式」,也就是「和平」或「戰爭」的問題,如同前面兩份白皮書,「和平統一」依舊是大政方針,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過白皮書將「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與「台灣同胞」區分開來,針對前者「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且「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

值得推敲的是,要如何定義「不得已情況」?白皮書給出的答案是,「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重大事變」之時。但《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所定三種情形「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其中之一,即「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曾任台灣海基會副秘書長的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石齊平對《香港01》分析,從中英香港回歸談判的歷史經驗來看,北京很有可能在二十大或未來某個時間節點訂出談判期限,而這個期限也將是對台灣「最後的和平呼喚」

大陸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統一事業》白皮書後,蔡英文批評「罔顧現實」、「一廂情願」。國民黨也在Facebook發文,稱「絕對反對到底」。(台灣「總統府」)

統一油門已踩下 台灣請繫好安全帶

北京在此時此刻推出第三份統一白皮書,除了重申基本立場於原則之外,把要點都集中在了勾勒出統一台灣的具體圖景,不侷限在統一前的兩岸政治定位紛擾,也不受美國「台灣牌」的干擾,按自己的腳步與節奏推進統一進程。北京統一台灣「開弓已無回頭箭」,用這份白皮書提醒台灣:「請繫好安全帶,我要踩下統一的加速油門了!」

在台灣主政者的影響下,可以預期台灣方面對這份白皮書或將視若無睹,或將之當作選舉動員又撿到了一把槍。但兩岸的學者都做出了示警,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表示,「民進黨當局越喊『台獨』,大陸方面就越高舉統一大旗,所謂『獨』得越兇,大陸統得力度就越大、步伐就越快」。

台灣「國安會」前秘書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則說,台灣社會的無感正是蔡英文政府想要的結果。「當民眾不怕,蔡英文和民進黨推動『台獨』上,就會走得更遠,因為他們認為民眾不怕,所以可以走更遠,那就會對大陸刺激更深,結果下一個巴掌打過來就更大,後果就更嚴重。」

北京發出「兩制台灣方案」的「和統談判」號召之後,並不會因為台灣方面的冷處理而停下腳步,從而再一次透過白皮書的形式,先在談判桌上放了一份預設好「台灣特別行政區」的政治芻議,內容有軟有硬,有權利也有義務,等待着台灣坐上談判桌對面的椅子。台灣社會面對台海變局或無感,或冷淡,或不情不願,但政治是現實的,如果不做好直面的準備,就怕等到「有感」時,已是統一陣仗兵臨城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