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疫政策現重大變化 三大問題不容低估
6月28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優化調整風險人員的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將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次日,工信部宣佈從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該兩項調整連同不少省市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以及國務院此前點名通報過度防疫、明令九不準等,被視為中國因時因勢優化防疫政策的積極變化。
外界之所以異常關注中國防疫政策之變,一方面在於中國體量之大,牽一髮動全身,上海因疫情封控的兩個月,不僅對中國整體經濟造成很大沖擊,也嚴重影響着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另一方面則在於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中國社會整體上因防疫疲態盡顯,不僅經濟民生成為越來越多人不可承受之重,社會心理層面也愈發無法忍受防疫之下的諸多不確定性,對未來的預期與信心也隨之明顯下降。
在看到中國防疫政策出現積極變化的同時,回看過去一段時間引發輿論普遍關注的事件,其中不同程度暴露出來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而理清這些問題,也是中國接下來更好精準防疫、走向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首先,官方對社情民意的把握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上海黨代會上市委書記李強宣佈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到北京黨代會報告中的「未來五年」爭議,都不難看出,官方主流敍述與社情民意的脱節,或者說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類似於兩個平行軌道。雖然從官方的維度來看,上海是打贏了保衛戰,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沉重的,很多人至今沒有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來,這個時候宣佈勝利是不是合適。而北京的「未來五年」,雖然事後證明是一場編輯烏龍,但這個烏龍得以發生,至少說明官方對普羅大眾在疫情這場持久戰中的普遍心態缺乏敏感度。
早在200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問香港時,在香港禮賓府講話中這樣說,「我因為在中國搞經濟,半個世紀多了,50多年了,我對於中國經濟的每一個脈搏的跳動,我都還是聽得出來的。」對今天各地的執政者而言,也需要「聽得出來社會脈搏的每一個跳動」,或者至少對疫情之下公眾的普遍心態抱持着同理心,並適時調整與社會對話的方式,逐步增進官民互信。
其次,地方以防疫之名濫用公權力的問題不容小覷。
此前引發輿論普遍關注的河南鄭州紅碼事件,雖然官方給出了調查結果,但該事件暴露出的問題,比如地方上以防疫之名、行濫權之實,甚至目無法紀,公然違法的餘波,仍嚴重衝擊着社會大眾的底線。該事件之後發生的丹東父女襲警案,其中暴露出的公權在防疫過程中不斷模糊邊界,甚至侵犯民眾正當私權的問題,亦再次引起輿情沸騰。雖然鄭州紅碼事件與丹東襲警案彼此孤立,但又都通過輿情共振的方式,表達着人們對一些地方以防疫之名濫用公權力的憤慨與不滿,以及對防疫過程中如何守住法治底線的熱切呼籲。
6月24日,被稱為「中國律師界良心」的知名律師張思之去世,不少人紛紛通過轉發的方式,來表達對中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未來前景的關注。尤其是張思之生前那句「人權是一個國家最大的面子」,成為很多人爭相傳播的「金句」,而此番追悼的一個大背景,就是地方上屢禁不絕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為了講政治動輒層層加碼、一刀切,置民眾的基本權利於不顧。
最後,在算大賬的過程中不能低估民眾的小賬和具體賬。
在上海疫情最為嚴峻的4月,《香港01》在《上海疫情|「算大賬」正在消解具體問題》一文中曾寫道,「對決策層來說,算大賬、算總體賬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與官方『算大賬』以及制度之爭、文明之爭等抽象表達相對應的,則是民間輿論場更為具體且瑣碎的需求與問題。比如正處在封控中的上海,民眾最迫切的需求是基本的物資保障和供應,是看病的需求能被及時滿足,是能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但目前,抽象的制度之爭、文明之爭,以及統一性的『算大賬』、『算總體賬』,卻在消解乃至蓋過這些具體問題。」
雖然目前上海疫情已經告一段落,上海全市也已解封,但放眼中國,各地民眾的小賬和具體賬的緊迫性、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封控中的上海。經濟下行的壓力,就業的壓力,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破產的壓力,房地產的壓力、規模性返貧的壓力等,都在集中湧現。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考察時提到,「(要)防止發生衝擊道德底線的事,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可見整體形勢之嚴峻。
常言道,「大發展小問題、小發展大問題,不發展全是問題」,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各地不斷髮生引發輿情沸騰的事件,給人造成一種「全是問題」的感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不發展」或者更準確來說是經濟下行帶來的。越是在這樣的階段,越要抱持同理心,越要守住法治的底線,越要避免假大空。所幸,經歷過輪番局部疫情的衝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基本社會共識正在重建,「發展是解決我們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也成為自上而下反覆強調和鞏固的破局之道。而隨着防疫政策的調整與優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穩信心、穩預期的源頭活水,再結合對以上三個方面問題的總結與反思,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的未來抱持積極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