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是個編輯烏龍 但反映的問題值得深思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6月27日在內地網上引起躁動的「未來五年」話題,已經被官方證明是一個編輯烏龍,原因是官方媒體報道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黨代會」上的講話時,在有關未來的防疫工作安排上,在前面增加了「未來五年」四字,引發了內地疫情管控可能至少會再延續五年的普遍擔憂。

輿論乍起後,《北京日報》社社長通過個人社交媒體進行了澄清,但是這件事引發的思考,恐怕不能僅止於有關媒體編輯的低級失誤。為什麼大家對這個話題這麼關注,主要還是對社會能儘快恢復常態運轉的強烈渴望,是對經濟社會活力與流動性因為疫情管控等原因深受衝擊的憂慮。

疫情已經持續三年時間,三年來,不光各基層防疫部門與工作人員因為長期作戰極度疲倦,國家在此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經濟與社會管制成本,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加大,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深受疫情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次生災害的衝擊,尤其是各種層層加碼的過激防疫措施限制,生產生活深受影響,大家因為無法享受到財政關懷,沒有退休金可領,工資收入也無法像體制內那樣旱澇保收,有不少人甚至連維持基本生活都出現困難,市場主體更是大量倒閉。所以大家特別渴望能儘快結束這種狀態,別說五年,像這種情況再持續半年一年,甚至再持續幾個月,對很多人、很多市場主體來收都是不可承受的。

大家當然清楚新冠病毒還在繼續變異,其重症率和致死率和原始病毒相比已經大幅降低,依靠現有疫苗與藥物還無法徹底收服病毒,而且中國(內地)也是現在唯一一個繼續對病毒採取動態清零的國家,展現了對人民群眾生命與健康安全的負責任態度。

但是另一方面,疫情及由此而採取的防控措施,尤其是一些層層加碼限制社會流動性的過激防控措施,一些「一刀切」的做法,也切實給人們的生產生活,給社會正常運轉帶來了巨大沖擊。對一些經濟承受能力弱的人來說,對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的渴望已經超越了對病毒的恐懼。

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圖為2022年2月13日的遼寧葫蘆島,疫情防控下,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道,除少量車輛外,很少看到行人。(視覺中國)

總結過去三年,尤其是過去幾個月的經濟社會運行情況,對不少地方和領域來說,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過度防控及由此產生的次生災害已經成為一大禍害,成為招致社會怨氣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社會流動性喪失,人們對經濟未來「預期轉弱」與信心低迷的最主要原因。這種情況甚至在一些原本社會治理應該更現代的省份城市反而更嚴重。

所以,如何在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維持好平衡,更好的把不偏執於某個單一治理目標,如何在追責機制上進行完善調整,以防範過度防疫頻繁發生,同時讓基層政府與官員更加認識到經濟民生與社會流動性的重要性,讓他們有空間、有信心更好平衡疫情防控與經濟民生,真正做到「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絕對是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總之,疫情防控必須依循基本常識,必須照顧經濟民生,必須考慮到長期管控在普通民眾、基層政府與防疫部門工作人員中產生的集體心理變化,絕不能在病毒「清零」的同時把經濟也「清零」,不能一味硬來,不能搞到最後甚至搞到有人流落街頭沒有飯吃,讓人喪失對社會發展與經濟未來的信心,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底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