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婦買麵被拒到丹東襲警案 病毒清零時信任感不該清零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繼唐山惡性暴力打人案、河南鄭州紅碼事件之後,中國又有兩起社會事件,引發輿論熱議。一起是上海九旬老人買面被拒,另一起是丹東襲警案輿論翻車。

先說第一起事件。6月18日,上海靜安區王阿婆91歲生日,她獨自出門想買點鮮切麵,再買點排骨,做排骨麵為自己慶生。阿婆用不慣智能手機,也沒有帶手機的習慣,她當天早上7時許來到住家對面的第六糧油店門口排隊買面,結果因沒有手機不能掃場所碼,買面不成只能退出麵店。出來時一位老伯說可以幫忙購買,但一掃場所碼發現核酸陰性報告超過三天,也沒買成。

該事件在網絡上引發關注的同時,一個未經證實的事件後續開始流傳——糧店的上級後來還過問了此事,可惜並不是安排員工給老人送去切麵,而是關照朋友圈截圖所形成的輿情:「領導如果要問,我們也沒什麼錯,嚴格執行集團指定的防疫規定是沒錯的。」

上海疫情期間,在上海市黃浦區豫園街道,工作人員幫助老人做抗原檢測。(新華社)

在網絡流傳的後續之外,還有一個經過證實的後續版本:王阿婆沒走多遠,在馬路對面弄堂邊又遇到60多歲的鄰居老伯,詢問事由後鄰居幫忙買了兩元錢的切麵,並送到阿婆手中。

上海本地媒體《新民晚報》還聯繫到了王阿婆本人,對於買面被拒成為熱點,阿婆表示「那件事其實沒什麼呀,鄰居和居委會平時也把我照顧得很好,希望你們幫我澄清一下。」據該報道所述,此前居委曾和老人家屬溝通是否要幫阿婆申領離線隨申碼,但家屬覺得阿婆年紀較大而且沒有打過疫苗,不適合外出,就沒有幫她申領。此外,糧油店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這件事情是一個提醒,「後續我們將在店門口張貼宣傳告知,把進店掃碼的程序解釋清楚,對老年人更要耐心指導,還要注意提醒沒有手機的顧客儘快申領離線碼。」

再看第二起事件。6月21日,郝某莉與其父郝某成駕車去醫院看病,因其健康碼顯示為黃碼,先後兩次闖交通卡口被執勤民警攔停,在過程中發生口角,女子倒地,郝某成上前擊打民警面部,民警遂倒地。郝父女堅持認為,他們雖然是黃碼,但有社區開的看病證明,還有當日的核酸陰性檢測結果,不應該被阻攔;執勤民警則根據防疫統一規定,凡是健康碼顯示異常者,都不能通行。

6月22日,丹東市公安局振興分局發布警情通報,目前郝某莉因阻礙執行職務予以行政拘留十日;郝某成因涉嫌襲警罪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對於這樣的通報,公眾幾乎一邊倒地反對丹東市公安局,民警亦因「碰瓷式」執法飽受爭議。從視頻來看,該女子在被攔截後,雖然情緒激動,但第一反應是勸父親上車,不要碰警察,擔心造成襲警,且主動提出返回。可執勤民警仍堅持將該女子拉下車,以至於矛盾升級,並在倒地之後詢問「錄上了嗎」,成為「碰瓷式」執法的註腳。

+9

以上兩起事件雖然彼此獨立,但它們先後引起輿論熱議,卻有一個共同的大背景,以及不同程度反映着社會面積壓已久的共同的情緒。王阿婆所在的上海,從三月底開始進入為期兩個月的封控,雖然目前已經全城解封,但很多人依然沒有從封控的陰影中走出來,「我們的生活出問題了」,成為很多人的心聲和情感共鳴。

而襲警事件發生的丹東,作為邊境城市,4月24日起至今,經歷過三波疫情,封控時間已經遠超過上海,當地高鐵飛機已停運三個月,面對交通管制、層層加碼的嚴格防疫,以及遙遙無期的解封日,當地人的忍耐也已經逼近極限。

所以,從上海九旬老人買面被拒到丹東襲警案輿論翻車,雖然是個案,但又通過輿情共振的形式,表達着普羅大眾對時下疫情防控仍動輒「一刀切」的不滿,對公權力以防疫之名不斷模糊邊界、侵犯個體正當私權的擔憂,以及人們基本的需求依然無法被保障的憤慨。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經歷上海封控之後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覺得這次靜默帶來的轉折性意義,現在還遠遠看不出來。一般人只談到經濟衝擊,經濟衝擊是其中一部分,但更大的是另外一些衝擊。人是靠某種期望、對某些前景的信心活着的,群體中彼此之間有一種信任感,這種信任存在於公民與政府、個人與個人之間。現在這些紐帶受到了強烈的衝擊,甚至引發了某種危機感。這種衝擊帶來的影響,我覺得到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在文化心理意義上,都是一個大事件。隨着時間的推移,這點將會看得更明顯。」

上海雖然已經解封,但人們仍然沒有從心理陰霾中走出。圖為2022年4月18日,上海社區市民接受新冠核酸檢測。 (視覺中國)

此外,許紀霖也坦言,「這次靜默給2,400萬上海人上了一課,這一課遠遠超過我們過去三十年的啟蒙。當然每個人反思得出的結論可能有一些共同的東西,也可能有各自不一樣的地方,但是這種影響遠遠超過過去的啟蒙。」

穩預期、穩信心,這裏的預期與信心,不只是經濟層面的,更是公民與政府、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任感,是文化心理意義上的。當諸如核酸檢測造假、鄭州紅碼事件以及丹東襲警案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並引發輿情沸騰,公民與政府之間好不容易構築起來的信任感,只會不斷被消磨、被侵蝕。當病毒被清零的同時,這份寶貴的信任感也漸次被清零,那到最後,很難說是我們打敗了疫情,還是疫情打敗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