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失戀博物館熱潮退卻 新零售「賣體驗」有難度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現今的消費者要求不限於溫飽,也不止於物欲,他們既需要建立個人形象,又需要與他人共情分享,從中衍生出大大小小的商機,遍布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失戀博物館就是其中一例。
然而近日這些博物館卻在疫情下相繼倒閉,如南京一地就開設了近10間失戀博物館,有半數閉館或即將倒閉。

「網紅帶貨」既看貨也看人

失戀博物館這回事不是中國的發明,克羅地亞才是於2011年首開先河的國家,更獲得歐誰獽度博物館獎的肯定,不過正如其他許許多多的創新事物,中國商家加以效法並致力要「做大做強」,致使失戀博物館在內地各大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各有不同賣點。

【情傷】中國多個失戀博物館撞展品 競爭激烈變打卡點發圍

就商業模式而言,在網絡新時代,零售市場已經由過往集中於推銷商品和服務,轉為販賣體驗與形象。由於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獨步全球,內地於此可說是有「先天優勢」,單講疫情期間「網紅帶貨」現象,他們販售的就不止於商品,而是一整套個人風格和生活方式,粉絲們追求的並不是中肯可靠的「貨評」而已,他們還期望看到有綽頭有新花樣的「表演」。

同樣道理,失戀博物館也是「商品化體驗」的成果,將私人生活轉化為可供他人「共享」的瀏覽體驗,只不過這一次是線下看展覽,而不是網上看表演。

「星空失戀博物館」變為打卡熱點

由北京到貴陽,失戀博物館有不同賣點,其中又以深圳的「星空失戀博物館」規模最大,佔地達2500平方米,內裡與其說是擺放「愛情遺物」以供參觀,不如說是修建出各式各樣的打卡地點,官方講法是用之於「治癒」失戀心靈,箇中名堂多的是:有鑽石之眼、羽毛牆、鏡幻宮、無限星空、呼吸森林、萬花筒迷宮等等。

+2

由此可見,內地商家將失戀博物館搬來了中國,但就會從中發展出新模式以應付市場競爭,上述變身就「打卡勝地」只是其中一種營銷手法。從最基本講起,如何策展已經是一門大學問,散亂分類就遠不如講故事那麼有意思,例如重慶失戀博物館就展出車票和飛機票,稱展品見證著二人從相遇相識到相愛相知,再到分手離別。

就算不想花太多心思的那一類,其經營者都特意展示「愛情語錄」,有時是簡單作為補充資料張貼在牆壁,有時就融入於裝置設計,宛如成本不高地搭建出一個有賣點的打卡場景。如是者,博物館演變為主題樂園,又或者單純是個商場景點,以不同的商業模式於內地大行其道。

【圖輯】失戀博物館內地遍地開花 除「愛情遺物」仲有咩值得睇?

+5

消費者易陷於「體驗疲勞」

失戀博物館自身需不斷演變以求生存,做得有說服力的話,就是擴闊體驗範圍和生意財路,但如果令消費者感覺突兀,那就會被批評為愈來愈遠離「初心」,短期內或可憑綽頭招攬新客,但長遠就失卻原有的品牌定位,變成普通一個打卡地點,失去販售體驗的能力。

更為要者,一旦品牌的新鮮感一過去,業界花招用盡,消費者便會進入「體驗疲勞」的階段,失戀博物館便淪為重複上演的陳舊劇目,欠缺「再造血」的營運能力:哈爾濱失戀博物館裡有人用1000張女友照片拼出大幅女友像;而在外灘的失戀博物館內,也有人用1314張照片拼了女友像。

消費者於是乎發現,每個人的失戀經驗如此獨特,表達形式又如此大同小異,似乎都沒有甚麼好稀奇了。

+3

不能靠「愛情遺物」長遠營運,也不能靠堆砌景點延續熱潮,失戀博物館的起落正體現「新零售」之難,競爭大錢不易賺之餘,風潮來得快也如得快,難以轉化為「必需品」般嵌入常規消費之中。

創造新體驗可能是一條出路,正如書店要舉辦座談會和研討會,這些博物館是否能鼓勵消費者現身說法,又或者引入專家開導服務呢?也許換個招牌重起爐灶也不錯,除了失戀,人生階段還可以有失業、失婚、失學等等情形,定期轉換一下主題可能都是需要考慮的選項。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