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祖國論」發酵| 賴清德,披著捍衛者外衣的無國論者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賴清德本月5日在台灣雙十晚會上發表一席「祖國論」,掀起了海內外的熱議。當賴清德直言「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是中華民國的祖國」,反而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時,一場本應團結台灣內部共識的致詞,卻暴露了他在兩岸關係中的意識混亂與自相矛盾。

從表面上看,賴清德似乎以一種歷史對比的方式嘗試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間線拉開,突顯兩者之間的不同。然而,這樣的言論背後卻有著深層的錯亂邏輯。對於一位被視為「台獨金孫」的政客來說,賴清德一邊口稱要維護台灣的主權獨立,另一邊卻又提及「中華民國」這個框架來討論兩岸關係。這讓人不禁質疑,他的真正政治立場到底是什麼?這位所謂的「務實台獨工作者」,在兩岸議題上既非台灣的捍衛者,也非中華民國的保護者,實際上更像是一個「無國論者」。

延伸閱讀:稱「中華民國113歲、中國75歲」 賴清德:勿用祖國二字稱呼中共

10月5日,賴清德出席台灣「113年雙十晚會」。(台灣總統府提供)

台獨理念與「祖國論」的根本衝突

台派媒體對賴清德這番清奇「祖國論」的吹捧,頗有諂媚意味。然而,對比台獨的支持者初衷,這番言論其實背離了獨派的一貫立場。台獨的主張始終是台灣應該徹底脫離與中國的任何關聯,以確立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但賴清德卻反其道而行,其「祖國論」等同承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存在一種「分裂」的歷史聯繫,無異於認同兩者源於同一內戰體系,這意味著,賴清德無意間承認了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無疑將令那些多年來支持民進黨為台獨奮鬥的選民感到失望和困惑。

事實上,賴清德的「祖國論」不僅挑動了兩岸關係的敏感神經,也讓他自己陷入了尷尬的矛盾。作為一個「務實台獨工作者」,他一方面強調台灣主權,卻在討論時不斷拉回「中華民國」這個框架,背離其台獨主張的精髓。不敏讓人再三質疑:賴清德口中提到的「中華民國」,究竟是他捍衛的主體國家,還是他為避免與北京直接對立的政治煙幕?

簡言之,造成一片紊亂的原因,在於賴清德心中根本「沒有中國」,進而導致他口中的「中華民國」缺乏存在意義,使得他所有的政治主張,都淪為空洞的口號與矛盾的象徵。

兩岸論述自相矛盾

此外,賴清德的「祖國論」還引發了另一個深刻的問題:他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如果說中華民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那麼這樣的論述其實進一步強化了兩者之間的歷史聯繫,這也恰恰與他在5月的就職演說中,所謂的「兩國互不隸屬」的主張相悖。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他這番話似乎試圖將兩岸的歷史紛爭簡化為一場「誰年紀更大」的比拼,這種思維邏輯荒誕至極。

作為台灣的領導人,賴清德理應對兩岸現實有一個清晰且務實的認知。然而,他的發言卻一再展示了其在個人意識形態與現實兩岸關係之間的混亂不堪。他一邊強調台灣的主權獨立,卻又無法真正擺脫中華民國的歷史包袱。在這樣的情境下,不論是他推崇的台灣還是固守的中華民國,都成了一個虛無飄渺的國度,無法真正在國際上定位自己的身份。

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台灣總統府提供)

從「台獨金孫」到「無國論者」

可以說,囿限於底心「沒有中國」,不論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都成為枉然,終促發賴清德上任以來發表了一系列錯亂的論述,讓他從一個「台獨金孫」演變成了一位「無國論者」——他既無法明確捍衛台灣的主權,也無法清楚闡述中華民國的定位,既無台灣作為獨立國家的意識,也無中華民國的歷史認同。在他心中,似乎不存在一個具體的國家,不論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都被他簡單地置於一種虛無的概念之下。

總的來看,賴清德的「祖國論」暴露了其政治立場上的錯亂與自相矛盾。他無法在兩岸關係中找出一個清晰的定位,反而將自己陷入了台灣與中華民國之間的虛無泥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既無法成為台灣的真正守護者,也無法捍衛中華民國的歷史遺產,最終只會成為一個無國論者,在兩岸問題上遊走於虛無與矛盾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