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互不隸屬」算哪門子的維持現狀?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賴清德在5月20日就職演說中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說法,立刻引發台海情勢的新一輪緊張。北京方面迅速回應,將此言論定調為「新兩國論」。儘管賴清德堅稱這個說法並無挑釁之意,且代表了台灣社會的共識,但這種說法在法理上完全站不住腳,反而暴露了賴清德玩弄文字遊戲、擾亂台海局勢的企圖。

首先,根據賴清德用以宣示上任的《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有其特殊性,「兩岸互不隸屬」的提法在現行憲法框架內尚有其辯解空間,但「兩國互不隸屬」的說法則完全超出了憲法的範疇。《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意即「大陸地區」與「台澎金馬地區」並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所以才會制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關係。

從賴清德矢言遵從的法理上看,兩岸政府處於「分治」狀態,但他拋出的「兩國互不隸屬」說法實則是在挑戰憲法的根本精神,這種做法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兩國互不隸屬」等同於「兩國論」,實質上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挑戰,這與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一個中國原則背道而馳。無論如何修飾,這種說法都無法掩蓋其分裂國家、尋求台獨的本質。

就此,北京將賴清德的言論定調為「新兩國論」,也就並非毫無根據。北京在處理台灣問題上,一直強調「一個中國」原則,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任何挑戰這一原則的言論,都會被視為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挑釁。賴清德的說法,不僅無助於兩岸關係的緩和,反而會加劇兩岸之間的對立,甚至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衝突。

時代雜誌(TIME)以賴清德為新一期封面人物,賴清德指出,只有團結並與國際社會連結,台灣才有辦法確保主權不被侵犯。(TIME)

其次,「兩國互不隸屬」的法理基礎與「兩岸互不隸屬」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細微的差異一般台灣民眾不明,美國政府也不甚理解。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區域關係,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國際關係。賴清德試圖透過「兩國互不隸屬」的說法來掩蓋其推動台灣獨立的真實意圖,這種做法無疑是對《中華民國憲法》的背叛。

反觀「兩岸互不隸屬」的提法,闡述的是兩岸在治理上的分治狀態,強調的是政權分治,而非主權分裂。這種說法在憲法範圍內,尚能找到辯解的空間,因為它並未挑戰一個中國的基本框架。然而,「兩國互不隸屬」的說法,則在法理上進一步強化了兩岸分裂的狀態,不僅超出了憲法範疇,還直接挑戰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原則。

第三,賴清德援引前任總統馬英九、蔡英文的講話為自己背書,也顯然是斷章取義、曲解事實。馬英九在任內強調的是「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不同表述,而不是「兩國互不隸屬」。蔡英文則在其就職演說中提到「維持現狀」,猶輔以《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為基礎,這一立場與賴清德的「兩國互不隸屬」說法亦存在差異。賴清德試圖透過援引這兩位前總統的言論來為自己辯解,實際上是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根本來說,賴清德提出的「兩國互不隸屬」說法,實質上就是在推動台灣在法理上的獨立,這種做法無助維持現狀,也不具維持現狀效用可言。綜合馬英九、蔡英文所謂的「現狀」,基本意指台灣在國際上保持一個模糊的地位,不挑釁、不宣布獨立,以此來獲得最大利益。賴清德的「兩國互不隸屬」說法,則是在明確地將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主權區隔、分割開來,這種挑釁性的言論,等同對現狀的一種破壞。

蔡英文2016年發表就職演說強調維持兩岸現狀,會依《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資料圖片)

此外,賴清德的言論在國際上也難以獲得認可。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台灣問題上一直採取「一個中國」政策,並在此基礎上與台灣保持非正式的關係。賴清德的言論也同步在挑戰這一政策,難以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也可能導致台灣在國際上備受北京壓力,以致處境更加孤立。誠然美國將維持一貫支持台灣民主制度的立場,但這並不代表也不等同美國會支持台灣在法理上脫離中國獨立。

總結來說,賴清德的「兩國互不隸屬」說法,無論是在法理上、實際上還是國際上,都難以站得住腳。這一說法,不僅無助於維持現狀,反而可能加劇台海局勢的緊張,對台灣的安全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不論是和平統一還是維持現狀,需要的都是智慧和耐心,而不是挑釁和冒險。賴清德政府應該認識到,玩弄文字遊戲無法掩蓋其破壞兩岸和平的企圖,「兩國互不隸屬」說法,也無異於在台海問題上火上澆油,這種做法,無助於台灣的安全和發展,反而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