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互不隸屬」直接打破北京對台「治權」默契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自從賴清德在其就職演說中提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獲北京定義為「新兩國論」後,兩岸關係便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局勢。賴清德的「新兩國論」無疑是在兩岸間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這一主張直接挑戰了北京長期以來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北京方面也迅速作出反應,以具體行動收回對台過往「治權」的默契,進一步導致台海中線的虛級化,以及廈金海域和台灣海峽內海化的趨勢。

5月20日,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期間言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遭北京抨擊並定調為「新兩國論」。(台灣總統府提供)

一席「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說法,自賴清德政府上台迄今仍餘波盪漾。台灣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日前在廣播節目上也稱,「兩岸實質上就是兩國」,引發爭議。或為避免刺激擴大,梁文傑事後於8日補充表示,那是媒體用去脈絡化的方式擷取他的說法,重申陸委會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成立,嚴格來講,要講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習慣上都是講兩岸,強調「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

針對各界解讀賴清德就職演說涉及「兩國論」基調,台陸委會主委邱垂正7月4日重申,台官方處理兩岸事務立場沒有改變,「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陳鄭為/攝)

與此同時,台灣澎湖籍漁船本月2日在金門海域越界捕撈,遭大陸海警罕見扣押帶回福建圍頭港一事,再度掀起兩岸關係新一輪的緊張態勢。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直指,此宗案例標示著「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時代已經過去,其說法等同視「兩國互不隸屬」與「兩岸互不否認治權」存在相當對價關係。

7月2日晚間,澎湖籍漁船「大進滿88號」在金門東北角海域捕撈小管,因越界捕撈遭大陸海警船逼近、登檢帶走。(民眾提供聯合國報圖片)

從法理角度來看,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一表述毫無疑問是對兩岸現狀的重大改變。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將兩岸關係推向更具對抗性的方向,這與過去馬英九主政時代的「一中各表」有著本質的不同。「一中各表」雖然也承認兩岸存在分歧,但至少在表面上仍然維持了一個中國的框架。而「新兩國論」則是完全否定了這一框架,直接宣告台灣是與中國並立的另一個國家,這無疑觸及了北京的紅線。

蔡英文2016年發表就職演說強調維持兩岸現狀,會依《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資料圖片)

至於「兩國互不隸屬」與「兩岸互不否認治權」兩者間是否存在對價關係,不論從法理角度,還是從北京的反應觀之,結論都是顯而易見。北京方面迅速以行動表明,既然賴清德政府不避諱提出「新兩國論」,那麼過往低調不宣揚的「不否認治權」默契便無須存在。

這意味著北京在現實操作層面,無須對台灣控制的治權有所保留,這從而導致台海中線虛級化的結果。儘管北京多部門多次聲明不存在台海中線默契一事,但回顧兩岸交手過往實例,台海中線確實是兩岸軍事力量曾經的默契分界線,維持了多年的相對和平。

但從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執意訪台開始,北京便開始「收回這一默契」,既然官方原本就沒有承認,那麼解放軍頻繁越過中線、展示武力,便毫無瑕疵。時至賴清德政府上台,解放軍機艦越海峽中線而行,已呈常態化發展,甚至在台灣社會出現了溫水煮蛙的效果,呈現官方緊張,民間已然習以為常的狀態。但這無疑將促使台海局勢更加緊張,為兩岸軍事對峙進一步升級埋下伏筆。

2022年8月,為回應時任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解放軍自8月4日12時展開一連三天的「圍台」軍演。(香港01製圖)

值得回顧的是,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因保有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北京對台尚且尊重馬英九主張的「互不否認治權」默契。馬英九政府時期,兩岸關係雖然存在諸多分歧,但因為九二共識的存在,雙方在很多議題上能夠達成默契,維持相對和平穩定的局面。然而,自從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尤其是賴清德提出「新兩國論」後,北京逐漸收窄對台的政治空間,加重對台的壓力,兩岸之間的互信基礎也因此蕩然無存。

自今年5月20日以來,北京在軍事層面上加大了對台灣的施壓力度,解放軍和海警頻繁在台灣周邊海域、廈金海域進行軍事與巡演活動。解放軍的戰機和軍艦也多次越過台海中線,進行實彈演習和模擬攻擊,這些行動無疑是對台灣的直接威脅。最標誌性的事件,如解放軍東部戰區於5月23、24日展開「聯合利劍─2024A」環台軍事演習,明白展示其對台灣的包圍和威脅能力。

5月23日,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布「聯合利劍-2024A」演習區域示意圖。(央視)

此外,大陸海警在金門海域和台灣海峽的活動也顯著增加。大陸海警船隻多次進入台灣方面宣稱的「禁限制水域」進行巡邏和執法活動,這些行動不僅是對台灣主權的挑戰,也將對台灣海上運輸船隻、乃至漁船作業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除了眾所周知台灣海巡與大陸海警船在廈金海域時有對峙外,大陸海警艦艇於今年5月首次進入台灣馬祖附近的烏坵與東引限制水域,也足見北京對台警懾敲打意圖。

台灣海巡署今年6月曾在金門限制水域發現大陸海警,全程監控並驅離。(台灣海巡署圖片)

是以,北京在台灣周邊海域和金門海域的行動,無疑是對台灣施加多重壓力的一部分,這些行動的目的是透過軍事威脅和實際行動,讓台灣感受到來自北京的巨大壓力,迫使台灣在政治上做出讓步。然而,台灣方面自前任蔡英文政府即堅持自主的立場,不願在壓力下改變政策,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試圖透過這樣的論述,表達台灣不屈服於北京壓力的決心。

然而,對台灣方面來說,「禍不單行」的恐怕不會只有解放軍機艦常態巡台與軍事壓力的「步步高升」,多項對台加壓的結果,都將使得台灣海峽內海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北京的目標是將台灣海峽視為中國內海,從而在法律和軍事上對台灣施加更大的壓力。北京透過海上封鎖演練和軍事威脅,試圖在國際社會中強化其對台灣的主權主張,這一策略無疑增加了台灣的戰略風險。台灣海峽的內海化也將使得台灣的國際航運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也限制了美國及其盟友在該地區的軍事行動自由,對於區域安全構成了新的挑戰。

針對上述情事發展,有台灣戰略研究學者統整分析指出,解放軍對台漸有「內層包圍、外層阻絕」策略的雛型。所謂內層包圍,是指解放軍透過在台灣周邊海域和空域的頻繁軍事活動,逐步形成對台灣的戰略包圍態勢。外層阻絕則是指解放軍在台灣海峽及更遠的西太平洋地區加強軍事存在,試圖阻斷外國軍事力量對台灣的支援,從而在戰略上孤立台灣。

凡此種種具有十足衝突性的發展,最宏大的解釋當如兩岸關係交往缺乏政治基礎與信賴所致,但給予北京決定進取的動因,除了兩岸統一大勢不容一代代拖下去外,台灣以對抗性思維回應兩岸關係與定位,以「新兩國論」包裝台獨主張挑戰關係現狀,形同以「兩國互不隸屬」遞刀給北京,換得北京沒收過往對台灣治權所轄的默契,亦可謂為一報還一報。若謂蔡英文主政八年,是兩岸關係由盛急轉為衰的過渡階段,那麼賴清德一上台便高倡的「新兩國論」,則無疑是一個兩岸由衰轉戰的重大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