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研究推「房屋養老金」用途和錢的來源引論戰?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我自己的養老金都沒著落,還要給房子交養老金?」,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房屋養老金」成了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熱詞,它令許多人不解、質疑乃至憤怒。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上週五(8月23日)在「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披露,將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制度,構建全生命週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上海等22個城市正在開展試點。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內地房地產有關話題一再引發關注。(網絡圖片)

董建國特地補充,房屋養老金方面,個人帳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建立,試點的重點是政府將公共帳戶建立起來。

在上述三項制度中,「房屋養老金」最受關注。正如董建國所說,屋主們在購房時已繳納過住宅維修資金,用於房屋公共區域及設施的維護改造。有網民認為,在此基礎上繳納房屋養老金,屬於重複收費。還有自媒體解讀稱,房屋養老金是變相徵收房產稅,但「比房產稅還狠」,因為房產稅主要針對擁有多套住宅的富人,而養老金針對的是住在「老破小」的窮人。

與此同時,關於房屋養老金徵收標準的傳聞也沒停過。上周日(25日),一則在社媒平台上被瘋轉的消息稱,上海浦東已披露房屋養老金收費標準,主要依據房屋的面積和樓層而定。上海市住建委和市房管局當天闢謠稱該傳言不實。

房屋養老金是什麼?

房屋養老金的提法並非現在才有。2022年4月,湖南長沙一棟居民自建樓房坍塌,導致54人遇難。住建部隨後召開視訊會議,要求加快研究完善房屋建築安全管理各項制度,其中包括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更好解決既有房屋維修資金來源問題。

過去兩年中國「兩會」(全國人大、政協年會)期間,也有多名代表建議設立房屋養老金制度。

因樓房年久失修導致的安全事故,近年來時有發生。今年5月,安徽銅陵一棟20多年樓齡的住房發生坍塌,造成四人死亡。就在上個月,江西南昌一棟「老破小」居民樓部分坍塌,致一人罹難。

住建部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城鎮房屋中已建成超過30年的接近20%,進入設計使用年限的中後期。預計到2040年前後,有近80%房屋成為老小區,普遍存在牆體結構安全隱患、屋面滲漏、外牆脫落、設施設備老化等問題。

長沙塌樓54死|44名大學生罹難 事發前2小時有明顯徵兆但未疏散

點擊睇事故現場畫面▼▼▼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尹飛撰文指出,房屋與普通商品相比,生命週期較為漫長。在這個過程中,為了保障房屋安全與正常使用,必然會出現房屋及其附屬設施設備的保養、維護、維修乃至更換、重建的費用。這類費用,就可以稱作「房屋養老金」。

在「房屋養老金」概念正式提出之前,由業主按照房屋建築和設備安裝成本5%至8%比率繳納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一直被當作房屋養老金使用。

但據《新京報》報導,這筆資金使用時存在諸多限制條件,例如需要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參加、過半數同意。使用門檻過高,流程繁瑣漫長,是導致維修資金提取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老舊住宅維修資金餘額嚴重不足,而續繳制度難以落實。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嚴榮等今年在《中國房地產金融》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目前中國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結餘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1830億新元),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城市結餘均超過百億元,但累計使用資金僅占累計歸集資金的10%左右,成都和深圳分別約為4%和5%,大量資金沉澱未有效利用。

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虞曉芬向第一財經指出,近年來各地政府都在探索通過地方財政補貼、土地出讓金、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等管道,建立一個能用於存量房安全體檢、安全管理、維修更新補助的資金池。

錢從哪裡來?

房屋養老金引發爭議的關鍵原因在於,官方沒有說明這筆新增的資金從哪裡來,以及是否會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澎湃新聞引述尹飛解讀稱,房屋養老金公共帳戶的款項來自公共資金,按照「不增加個人負擔,不減損個人權益」的原則,由地方政府探索資金籌集管道。因此,此次建立的房屋養老金公共帳戶不會加重業主負擔。

圍繞房屋養老金的爭議持續升溫之際,住建部旗下《建築》雜誌社星期一(26日)在微信公眾號發文,指房屋養老金制度被嚴重誤讀,並強調「房屋養老金不是房地產稅,公共帳戶不需要老百姓出錢」。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關於房屋養老金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公共帳戶資金由財政資金出資,以國有土地出讓收入、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老舊社區更新改造資金)、地方財政補助資金為主,其他房地產相關稅收為輔。

但隨即有人追問,公共帳戶的錢從哪裡來?地方政府要怎麼籌集資金?如果來自土地出讓收入,豈不是很快就入不敷出?

中國財政部星期一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今年首七個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77萬億元,同比下降22.3%,較上半年的18.3%進一步擴大。受房地產市場低迷衝擊,地方政府缺失一大收入來源,令本就緊張的財政狀況愈發捉襟見肘。

中國樓市持續下行,多家房企深陷債務危機,地方政府售地收入也受直接衝擊。圖為頭部房企碧桂園位於天津的一個在建住宅專案。(法新社)

正因如此,網民對官方承諾並不買帳,認為這和疫情期間免費做核酸檢測一樣,「說是免費,最後還不是由納稅人買單,羊毛出在羊身上」。

還有人質疑,既然住宅維修資金還有1萬多億元餘額,為什麼不先想辦法把這筆沉澱資金利用起來?

隨著中國樓市進入存量時代,越來越多老舊房屋要進行維護和改造,需要更多資金支援,這個邏輯不難理解。但在經濟低迷、就業不振、樓市下行之際重提「房屋養老金」,很難不令人聯想到是在巧立名目「割韭菜」。

許多中國家庭為了買房傾其所有,只求有個安身之處。但中國住房產權只有70年,而一般民居的設計使用年限僅為50年,加上近年來房屋安全事故頻發,業主和房子到底誰為誰養老,還很難說。

可以確定的是,不斷走低的樓市已讓眾多「房奴」吃盡苦頭,此時還要引入「房屋養老金」,免不了引發爭議和質疑。只有解釋清楚房屋養老金的錢從哪裡來,用到何處去,如何徵收,怎麼監管,才能打消老百姓的疑惑,避免民心像危房一樣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