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獎牌榜「想怎麼算就怎麼算」?
剛剛結束的巴黎奧運會,最終獎牌榜儼然現實政治的縮影:中美金牌數量均為40枚並列第一,但獎牌總數美國以126枚壓倒中國的91枚,緊隨其後的10個國家分別為:日本、澳大利亞、法國、荷蘭、英國、韓國、德國、義大利、紐西蘭、加拿大。這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有非白人的、社會主義的超級大國威脅到白人統治和領導的世界。難怪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會說,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其他比賽一樣,本屆奧運會有且僅有兩個超級大國:中國和美國。
除了映照現實政治,圍繞奧運會獎牌榜中美民間層級還各自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美國網友認為是因為美國男子跳高運動員麥伊雲(Shelby McEwen)不想與紐西蘭選手卡爾(Hamish Kerr)分享金牌,導致美國在金牌榜上和中國打平。而中國網友也包括觀察者網在內,則乾脆將香港的獎牌也歸入中國,在此「升級版」的榜單中,中國位列獎牌榜第一。當然還有更激進的網友,認為應該將台灣的獎牌也歸入中國,這既是政治正確,也更加證明中國已經遙遙領先於美國。
在觀察者網發佈新榜單之際,該網還同步刊發一篇署名子政的文章《40塊?42塊?44塊?都有理!》在該文作者看來,雖然根據國際奧會的規定,奧運會獎牌榜有確切含義,也即參加奧運會以每個國家或地區的奧委會即NOC為單位,獎牌數量也以NOC為單位進行統計,但考慮到現代奧運會自1896年開始直到今天的一百多年歷史,也正是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備受屈辱到重新崛起、全面復興的一百多年,所以奧運會獎牌榜之於中國有著特殊含義,不能被輕易忽視,或與其他國家混為一談。
按照該文作者的邏輯,因為「當年將無盡的屈辱強加到中國頭上的列強,並不區分他們眼中的中國人來自哪個地方的中國」,所以在奧運會這場無聲的總體較量中,「中國人當然也無需區分各自分別來自哪個地方的中國」。「此次巴黎奧運會中國金牌總數到底是40塊?還是包括了中國香港隊那2塊的42塊?還是又包括了中國台北隊那2塊的44塊?答案是:都可以!都有理!想怎麼算就怎麼算!」文章在最後這樣寫道。
將奧運會獎牌榜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恥辱關聯在一起,自然容易激起很多人的情感共鳴,但從該文作者的論述來看,至少存在兩方面的局限性,而這樣的局限性又勢必加劇中國對外傳播的被動局面。
首先,中國對現行計算獎牌規則的尊重,體現得不僅是對國際奧會的尊重,更大範圍來看也彰顯著中國對現行國際秩序的立場與態度。
該文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很細緻解釋了奧運會獎牌榜的確切含義——參加此次巴黎奧運會的正式NOC單位共計206個,外加由國際奧會IOC組建的「難民代表隊」。奧運會獎牌榜所代表的,就是全部206個NOC單位加上難民代表隊各自所獲獎牌數量的一個總排行。理論上講,每個主權國家都可以有多個NOC單位,或者多個主權國家由一個NOC單位代表。香港和台灣,即屬於「每個主權國家都可以有多個NOC單位」的情況,即便這樣的獎牌排名「與全部主權國家所獲獎牌數量的總排行並不是一回事」,這樣的規則也是國際奧會認可的,亦有相關法律條文和協定支撐。
隨著中國全方位崛起以及百年大變局的加速演進,尤其是美西方強化對中國的警惕,進而將中國鎖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中國被認定為現行國際秩序的挑戰者,再加上中國在國際傳播上的弱勢被動,雖然中國不斷向外界承諾中國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強調中國是現行秩序的受益者、捍衛者,但仍無法消解外部世界的疑惑與擔憂,中國威脅論、中國見頂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每隔一段時間就捲土重來。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之下,中國如若「推翻」國際奧委會獎牌規則另起爐灶,「想怎麼算就怎麼算」,無疑會給予某些有心人污蔑「中國是現行秩序挑戰者」的藉口,於國際傳播沒什麼好處,於國際「鬥爭」也不見得有利。這次巴黎奧運會期間中國游泳隊遭遇一天5次尿檢的苛刻對待,中國也並未將矛頭對準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而是對美國的反興奮劑機構(USADA)提出有理有據的質疑。奧運會閉幕當天,央視新聞發出針對美國興奮劑的六連問,該六連問顯然並不局限於本屆奧運會,而是擔憂當美國的長臂管轄成為常態,待到下屆洛杉磯奧運會雙標的操作只會更嚴重,挑戰的是美國反興奮劑機構「基於規則的秩序」。
其次,雖然奧運會的確事關民族自豪感,但當中國崛起成為世界重要一極,除了軍事、經濟、科技等硬實力,心態的崛起亦至關重要。而心態崛起的關鍵,就在於能否走出歷史悲情,樹立真正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將奧運會放在了中國近代遭受屈辱的歷史脈絡中來論述,在該文作者看來,過去「這些輕蔑和羞辱都是針對所有中國人的」,「中國人通過與各國選手公平競爭奪下來的金牌,尤其是從那些老牌強國運動員手裡奪下來的金牌,每一塊都在洗刷著過去的恥辱。」中國也正是借由奧運會這個和平時期的力量展示,徹底粉碎了那些新老帝國主義分子和種族主義分子騎在所有中國人頭上的「白日夢」。在文章最後,作者則進一步以不容置喙的決絕口氣說,「那些百倍努力地想要參與到分割中國夢想中的中國人,需要明白,當你們試圖將自己與中華民族百年自強歷史進程切割,與中華民族近現代共同歷史記憶切割時,你們實際上也已經將自己與中國人在奧運會奪取金牌這個充滿了特殊含義的特殊事業切割了,當然也就與金牌總數所代表的所有光榮切割了!」
沒有人會懷疑奧運會獎牌榜中國金牌數量的特殊含義,該文作者顯然偷換了概念,不贊同將香港、台灣的獎牌併入中國,並不等於在「分割中國夢想」,也不等於「將自己與中華民族百年自強歷史進程切割」,更不等於「與中華民族近現代共同歷史記憶切割」。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2017年曾在光明網理論頻道發文說,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系統,由此形成國家定位、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問題在於秉持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是否有利於民族前行。「一個國家和民族陷入歷史悲情不能自拔,造就的必定是低境界、窄胸懷、小格局,甚至直接扭曲思維和價值判斷……已經強大起來的中國必須警惕這種情況,否則定讓世界疑慮中國會走復仇的鐵血道路,這顯然不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觀察者網作者「想怎麼算就怎麼算」的氣勢洶洶,究竟是有利於中國與外部世界溝通,讓它們更好瞭解中國的崛起,還是會加劇世界的疑慮,答案不言自明。
在巴黎奧運會開幕之際,不少輿論便在討論中國人心態的變化。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強世功在對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一篇文章中說,短短幾十年,中國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態悄然發生了變化:從凸顯中國特色的特殊主義敘事,轉向更為包容世界的普遍主義敘事;從追求被西方承認的刻意努力,轉向平和心態的自我認同。具體到兩屆奧運會,如果說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是向世界大聲呼喊「我是誰」,那麼到了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則從容地告訴整個世界「我們想要什麼」。
中國想要什麼?在強世功看來,中國普遍主義的訴求,必然會指向全球治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也給出了回答:不同國家、民族、文明就像一個個獨立的雪花,最終在相互合作和嵌套中構成一個巨大的雪花——「人類命運共同體」。顯然中國的目標,並非在金牌統計上玩「文字遊戲」來自我滿足,而是基於自身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探索「現代化道路的中國方案」,進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本屆巴黎奧運會上中國年輕一代展示的自信、坦然和平視世界的姿態,一方面佐證了強世功兩年前的判斷,另一方面也啟示著我們,當中國在奧運賽場上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艾利森口中美國「全方位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當中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幾乎所有領域迅速崛起,心態的崛起亦至關重要。在這方面不用悲觀,更不用急躁,也許當今天的00後一代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中國人心態的崛起自然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