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且看奧運會上的「傲慢與偏見」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本文轉載自浙江省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

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中有一句話:「傲慢是一種流弊。」轉眼間,巴黎奧運會即將落下帷幕。回顧這屆巴黎奧運會,這種流弊依然存在。

那麼,西方一些人士和媒體的傲慢與偏見表現在哪裡?我們該怎麼看?

有人說,奧運會是一面鏡子,映射出的不僅僅是運動員的形象,還有一些西方的傲慢與偏見。

潘展樂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展示超強實力。(路透社)

偏見一:中國人體質先天不如歐美人。論及短跑、游泳等項目的比賽,一些人不相信亞洲運動員能贏,固執地認為只有發達國家乃至西方人才有奪冠的機會。比如游泳賽場中,當19歲的潘展樂打破1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奪金,並在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決賽中上演驚天逆轉時,五洲四海的網友為之沸騰,但也有人表現出「酸葡萄」心理,「陰陽」這一成績「不可能完成」,稱「如果看起來優秀得不像真的,那很可能就是假的」。

事實上,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口號,就是為了激勵人類不斷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競技場上,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是永遠的冠軍。長期以來,中國體育事業經過堅持不懈的追趕,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中國體育健兒在一些項目上取得歷史性突破,不值得大驚小怪。諷刺的是,反倒是美國自己賊喊捉賊,其「體育作弊」仍欠全世界一個答案。

偏見二:抨擊中國體育搞「舉國體制」。一直以來,美西方一些媒體「孜孜不倦」重複著關於中國體育系統的刻板印象,比如攻擊中國「奪金全靠舉國體制」「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最多金牌」。但事實上,任何正常的國家和社會都應該為運動員提供基本條件,這是無可指責的。世界上主要體育大國在體育事業上的投入所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都不比中國低。比如,英國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慘遭敗績後,正是由於國家下場主管奧運體育,再加上不斷投入,才重新樹立起「獎牌大國」的江湖地位。

要知道,競技體育看上去是比拼運動員的體能和技術,深層次是營養學、運動科學、製造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和應用。中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錨定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既著力提升我國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鼓勵運動員在重大國際賽事中為國爭光,也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讓體育事業發展惠及千家萬戶。

全紅嬋(Reuters)

偏見三:炒作中國唯金牌論、唯成績論。西方一些媒體曾發文,污蔑中國在奧運的成功是來自對運動員的壓迫。文章說這些運動員一直被無情的政府剝削,直至完全失去利用價值。類似觀點不時沉渣泛起。比如,有西方媒體拿跳水女將全紅嬋的年齡說事,認為她不應該參加奧運會,卻全然忘了其他國家也有不少少年選手。

今天的中國以及中國觀眾,關注金牌但並不唯金牌,當一些選手發揮不佳、出現失誤,最後並沒有拿金奪銀甚至沒有得到一塊獎牌時,我們依然為他們的拼搏與堅持送出最熱烈的掌聲。

其實,美西方的這種傲慢與偏見由來已久,背後的原因既有文化歷史根源,也有現實因素。

從文化角度看,「種族優越論」深植於美西方社會數百年,強調人種差別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一度大行其道,儘管這些奇葩理論早已被科學界扔進垃圾堆,但在一些群體中仍有影響力。美西方一些國家在長期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過程中建立了對部分非西方國家的文化霸權,這種偏見也延伸至體育領域,直觀地表現為對包括中國運動員在內的非西方運動員的歧視。

從歷史角度看,美西方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曾長期領先,以至於,一些「美吹」仍然信奉並宣揚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歷史終結論」,而歷史早已將這種論調所「終結」。時至今日,西方一些人士和媒體仍然固守著天然的優越感,這不僅僅體現在體育領域。幾十年來,美西方「唱衰中國」的各種陰謀論調,從未間斷卻從未得逞,屢屢落空又屢屢翻新,在國際社會徒留笑柄。歸根結底地說,這些都是不願承認和尊重中國發展成就而產生的無端揣測。

從現實角度看,從1908年的「世紀三問」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百年來,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中國正通過體育向世界展示出自身綜合國力的強大,這讓素來以「老大哥」自居的美國犯起了「焦慮偏見症」。

當前,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美國政府將中國定位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並基於「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瘋狂打壓中國,遏制中國的手段越來越激烈。這種邏輯或多或少投射在體育領域,美西方一些人經常把體育當作政治工具,對我國進行抹黑打壓。

中國潘展樂在100米自由泳破世界紀錄奪金。(路透社)

現代奧林匹克本是一場世界性的體育競技盛宴,卻頻繁上演美西方政治操弄的拙劣表演。所幸,奧運規則的話語權不會永遠由他們主導。中國健兒在游泳、田徑等傳統體育項目中不斷嶄露頭角,證明了被一些人長期壟斷的競技時代正漸行漸遠。對此,筆者有三點看法。

用實力打破偏見。「一如月下山崗,何懼八面來風」。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的10年裡,我國運動員就曾在各類賽事中勇奪世界冠軍995次,刷新世界紀錄127次。這是對西方「人種優越論」的有力回擊。面對澳大利亞游泳名將查爾莫斯的「不理人」,潘展樂用實力強勢回應,不僅打破世界紀錄奪冠,更在隨後的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決賽中上演「驚天逆轉」奪金。賽後,這名來自澳大利亞的銀牌得主主動上前握手,還在社交平台曬了自己和潘展樂的握手照。可見,實力才是賽場上的金名片。

用自信展現風采。斬獲首金的17歲的「阿條姐」和19歲的「乾飯哥」,21歲的「Queen Wen」刷屏讓西方一些人破防,徐嘉余、覃海洋、孫佳俊、潘展樂四個年輕游泳健兒打破美國隊長達40年的壟斷……這屆年輕小將們刮起的青春旋風驚豔世界,贏了不狂傲,輸了不失態,是當代中國人最好的形象代表之一。越來越多的國民心態也更加「巴適」,盡情享受觀看體育競技的樂趣。這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年輕一代的亮麗風采,也展示了國人的自信和成熟心態,讓人看到一個「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中國。

8月3日,巴黎奧運會,中國網球手鄭欽文於決賽擊敗克羅地亞的維姬(Donna Vekic),成為史上首位亞洲球手稱霸奧運網球女單。(Claudia Greco/路透社)

用全景擦亮風景。賽事的盡頭是生活,如果說奧運賽事是一個國家體育風景四年一次的濃縮呈現,那全民體育就是一個國家體育實力的全景。奧運盛會,不僅成為中國運動員們展現自我、探索人生的舞臺,也推動了我國民間體育熱潮的形成。《「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將超過2.8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利用好奧運會的效應,提升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利在長遠,還需要久久為功。

面向未來,我們期待中國體育健兒們能夠收穫更多的成功喜悅,同時也奉勸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的人儘早放下偏見,還體育一個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