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之父:中國成美國奧運主要對手 正是全面崛起的反映
巴黎奧運會激戰正酣,中美兩大體育強國表現引人矚目。若從奧運角度看中美地緣政治態勢,又會得出怎樣的結論?
「中國與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當地時間8月9日,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以此為題在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文指出,中國不僅在奧運賽場上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也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幾乎所有其他領域迅速崛起,堪稱美國「全方位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艾利森認為,兩國需要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這是未來幾十年雙方面臨的重要考驗。他說,缺少了對方的合作,任何一方都無法獲勝,中美在疫情、防核擴散、氣候變化等領域擁有協調合作的空間。
「觀看運動員在巴黎奧運會上的非凡表現是一種讓人謙卑的經歷,人類同胞展現出的能力實在令人驚嘆。每當運動員打破之前的世界紀錄時,我都會歡呼。」艾利森說,「但和大多數觀看這些賽事報道的美國人一樣,我當然不是中立的,我會關注哪些國家的運動員贏得了金牌,哪些沒有。我很高興聽到我們的國歌首先在頒獎台上演奏,而且經常在領獎台上演奏。」
他寫道,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其他比賽一樣,本屆奧運會有且僅有兩個超級大國:中國和美國。截至8月9日,美國獲得了30枚金牌,而中國獲得了32枚金牌。就獎牌總數而言,美國運動員目前獲得了104枚獎牌,中國運動員獲得了77枚獎牌。周日,當本屆奧運會頒發出987枚獎牌中的最後一枚時,東道主法國會盡最大努力,讓閉幕式給大家帶來開幕式那般的震撼。
艾利森預測,美國隊佔據獎牌榜榜首的可能性約為80%,但正如尤吉·貝拉(Yogi Berra,知名前美國棒球運動員)告訴我們的那樣:「不到最後一刻,結果無從知曉。」
「中國從一個無名小卒,崛起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這反映了中國在幾乎所有其他方面的崛起,它成為二十一世紀決定性的地緣政治對手。」艾利森說,直到四十年前,中國還從未在現代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中國的首枚獎牌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的。二十多年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贏得了48枚金牌,而美國獲得了36枚金牌。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美國隊奪得39枚金牌,獎牌數總計113枚,而中國隊拿下了38枚金牌,獎牌總數為89枚。
艾利森回憶,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他和一眾哈佛學者受命為新政府過渡團隊準備一系列報告。具體而言,他們的任務是「記錄過去二十年裏中美一系列競爭的實際情況」,這麽做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客觀的數據庫,以便決策者重新評估應對中國挑戰的根本性戰略。
這些報告深入探討了美國和中國在五個核心領域的競爭:經濟、技術、軍事、外交和意識形態。每項研究都確定了評估該領域競爭的標準和指標,以及每個主題可用的最佳數據源。每份報告都對21世紀前二十年發生的事做了小結,並對每個國家2020年的國情做出了直白的判斷。
「每份報告的基本結論都是一樣的:一個本世紀初我們在後視鏡里都看不見的國家,如今與我們並駕齊驅,某些時候甚至跑到了前面。」文章寫道,美國情報機構堅持不情願地稱「中國日益成為一個近乎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increasingly near-peer competitor),這不過是一個令人懷念的錯誤。問問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就知道,中國必須被視為一個「全方位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 full-spectrum peer competitor)。
艾利森提到,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標準,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中央情報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1.2萬億美元,而美國為24.6萬億美元。許多美國人發現這與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完全相反,以至於他們根本拒絕相信。他們堅稱,根據以市場匯率衡量經濟的傳統標準,美國仍然是第一。他們還說,中國的公民人數是美國的四倍,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遠遠落後。但在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代了其競爭對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製造工廠和高科技產品出口國。
技術競爭領域,美國仍然居於先進技術的前沿,隨著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不斷向前發展,這在未來十年可能最為重要。目前,美國對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的下一代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已經確立了主導地位,至少在未來十年,西方的綠色發展亮起了紅燈。
而在軍事競爭中,美國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結束。艾利森說,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在幾乎每個大陸都有條約盟友和基地網絡。然而,中國現在是一個棘手的軍事對手。中國的反進入/區域拒止系統改變了其周邊地域的遊戲規則,包括台灣地區、南海和東海。在美國國防部對台海衝突的模擬中,中方以18比0取得勝利。用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將軍的話來說,當「所有底牌都亮出」時,美國在國防開支上不再勝過中國。
1996年,中國國防預算僅為美國的三十分之一。到202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支出超過美國支出的一半,有望與美國持平。此外,中國可以用更少的錢做到更多的事。中國每名現役士兵的開銷成本是美國的四分之一。雖然中國的核武庫規模比美國小得多,但其核力量足以做到「相互確保毀滅」(MAD)。
接下來,艾利森以奧運會作比,在文中提到了五個值得思考的要點。
首先,正如傳統的奧林匹克宣言所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競爭促使對手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在投擲鐵餅或鉛球時表現出比獨處時更強的力量。正如亞當·斯密告訴我們的那樣,對於專注競爭優勢和貿易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競爭會創造出更大的蛋糕,讓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得更大的一塊,也就是「雙贏」。
其次,正如奧運會為人熟知的那樣,每個項目只有一個人能拿到金牌。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進入勝利者的圈子。所以,從一方面看,任何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奧運會選手,都可以說是贏家,但另一方面,這些贏家裏的大多數人,將成為獎牌競賽中的失敗者。在博弈論中,雙贏的經典案例是獵鹿:兩個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捕獲到鹿。但此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劃分所得,在一場零和輸贏的遊戲中,一方的份額越大,另一方的份額就越少。
同樣,在生產電動汽車或半導體等貿易產品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主導地位,它就擁有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力。
第三,中國經常否認美國所謂中美是競爭對手的看法,但在體育領域,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熱情而堅定的競爭對手。中方曾指出,中美「應該開展雙贏合作,而不是敵對競爭」,還表示美國所謂的「競爭」不過是全方位圍堵打壓,中美競爭應像馬場競賽,而非摔跤比賽。在拳擊賽場上,中國隊迄今已獲得一金一銀,而美國隊僅獲得一枚銅牌。在摔跤比賽中,美國隊獲得兩枚金牌,中國隊獲得一銀三銅。
第四,雖然奧運會本質上事關民族自豪感,但在核心地緣政治競爭中,GDP、技術領導力、軍事力量和外交實力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生存。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國際安全秩序,並在此後幾十年裏一直是這一秩序的守護者,那是人類歷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這種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提供了穩定,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80多億人,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比史上任何其他時代有了更大的增長。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挑戰美國在全球等級制度頂端的既有地位,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的競爭。大多數修昔底德式的對抗以戰爭告終。
第五,正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口號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類似地,雖然美國和中國注定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雙方都無法逃避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的競爭是由雙方面臨的生存挑戰決定的,沒有對方的合作,任何一方都無法獲勝。如今,兩國都擁有核武庫,如果爆發全面戰爭,可能會將對方從地圖上抹去。
「這兩個經濟體是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若兩國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就可能演變成一場全球蕭條。」艾利森說,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講,美國和中國並沒有面臨另一場大蕭條,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最終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都不想再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此外,限制流行病和全球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對核武器擴散造成的危險,也需要雙方的協調與合作。
「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也是認真的合作夥伴?」艾利森說,在一個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者擇一的世界裏,似乎一個人必須戰勝另一個人。然而,商界領導者經常會選擇「合作性競爭」(co-optition)。例如,蘋果和三星在銷售高端智能手機方面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但誰是蘋果手機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商呢?恰恰是三星。當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被問到這件事時,他說,「生活是很複雜的」。
美國和中國政治家能否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呢?文章提到,拜登政府認為,其「競爭共存」戰略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會曾提到了競爭、溝通與合作的概念,在竭盡全力擊敗對方的同時,雙方還保持開放的渠道,在最微妙和危險的問題上進行定期、坦誠、私下的溝通。不僅包括兩國元首及其信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對話,還包括內閣官員和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類似會議。兩國還在涉台、氣候、芬太尼、貿易等問題上以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方式進行合作。
美國知名作家菲茨傑拉德曾寫道:「衡量一流智力的標準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兩種相反的觀點,並且仍然保持大腦的正常運轉。」
「我們必須希望像政府這樣複雜的機構能夠經受住這一考驗——並且在未來幾十年裏都能做到這一點。」艾利森說。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編譯劉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