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李娜除障、後有鄭欽文奪冠 中國女網發展表現體制內外新融合
有著「火箭少女」之稱的中國網球選手鄭欽文8月3日在巴黎創造了歷史。這個年僅21歲、自信、陽光的女孩為中國拿下了網球單打項目的第一塊奧運金牌。她也是首位在奧運會上獲得網球單打金牌的亞洲選手。
鄭欽文的勝利在全球掀起一股旋風,而在內地輿論場,鄭欽文如何取得成功,以及她的成功對中國體壇有何借鑒意義,更成為近幾日媒體討論的焦點。「鄭欽文的金牌分量」「如何培養鄭欽文」「鄭欽文模式可複製嗎」「鄭欽文的家庭頂配」等文章都成為流量爆款。
鄭欽文的巴黎奧運之旅一路走來並不輕鬆,先是在1/8決賽中苦戰3個多小時,逆風翻盤戰勝了美國選手納瓦羅,而後又在1/4決賽中的不利局面下大比分2比1逆轉德國名將科貝爾。
就在獲得金牌的前兩天,鄭欽文拼盡全力,在半決賽上擊敗了自己從未戰勝過的世界頭號選手、波蘭名將斯瓦泰克。經此一役的鄭欽文,也迅速「破圈」成為全民偶像,更是內地各大品牌眼中的香餑餑。
鄭欽文的成長之路
網球是世界三大商業化球類運動之一,在全球範圍內有著極高的關注度,而網球運動員也有著相當高的商業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鄭欽文至少握有耐克、螞蟻集團(支付寶)、佳得樂、伊利、威爾勝、斯維詩、霸王茶姬、蘭蔻、勞力士等10個代言品牌。
在《福布斯》雜誌公佈的2023年度體壇收入最高的女運動員榜單中,鄭欽文以總收入720萬美元(約955萬新元)的成績位列第15,其中場外代言收入佔據了絕大部分。
在高收入的同時,網球運動員的培養也是高投入的。據內地多家媒體推算,鄭欽文父親鄭建坪為栽培女兒至少投入了2000萬元人民幣(371萬新元)。
職業田徑運動員出身的鄭建坪退役後從商。據企查查顯示,他名下有四家公司,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汽車零部件、體育、汽車經銷等領域。線民據此推斷鄭欽文家境不錯,但即使如此,鄭欽文也親自證實,為了供她打球,其父也曾賣掉老家的房子。
除了傾盡財力支持,鄭建坪還發揮了自己在體育圈的人脈資源。
據《三聯生活週刊》報道,曾帶領中國女雙選手李婷和孫甜甜奪得雅典奧運冠軍,也曾指導過中國網球名將李娜的教練余麗橋回憶說,一開始並沒打算收這個個頭不高、身材偏胖的小女孩,「但是她爸爸非常執著。託付了第一個人被我拒絕後,又找到一個我很信賴的大姐來說情,我沒法再拒絕」。
在飯桌上,鄭建坪帶著一家三口給餘麗橋跪下,要讓鄭欽文認她做乾媽。最終,鄭建坪如願所償,來自湖北武漢的鄭欽文,也就此成為了同鄉李娜的同門師妹。
鄭欽文複製李娜?
鄭欽文在獲得奧運金牌後提及前輩李娜,稱她是才是亞洲第一人,因為她是第一個拿到大滿貫冠軍的球員。
作為中國網球界的傳奇人物,李娜的經歷比鄭欽文波折得多,也因此為鄭欽文探出了一條獨特的中國網球運動員發展道路。
中國體育發展由於起步較晚,早期又缺乏商業化資金,於是採取政府主導、高度集中的資源配置以及相對封閉的管理方式。
這種被稱為「舉國體制」的模式為中國隊在奧運會和其他大型賽事中贏得了許多獎牌,尤其是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傳統優勢項目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體制的缺點也開始顯現,尤其是在網球這樣高度商業化的項目上。
網球有著全球最完善的職業體系,球員沒有名額限制,也不需要教練選派。頂尖的職業選手往往是奔波在四大滿貫賽事(澳網、法網、溫布頓和美網)和各類杯賽、巡迴賽上,以爭取更高排名和累積高額獎金。
面對與網球格格不入的訓練體系,個性強硬的李娜曾在2005年中國網球公開賽首輪被淘汰後,炮轟國家隊訓練沒有針對性,她這一年沒有任何進步。
希望有更多自主權的李娜終於在2009年迎來了「單飛」時刻。中國網協正式同意包括李娜在內的四個女子網球運動員率先單飛,這也是中國網球專案職業化改革的開端。李娜後來的成績證明,這一改革是成功的。
與其說鄭欽文是在複製李娜,不如說是李娜為鄭欽文掃清了體制障礙,讓她少走了不少彎路,從一開始就可以在更自由、更市場化的環境,作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體制內外優劣論
跟隨李娜腳步,將「單飛」執行得更加徹底的鄭欽文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些媒體將此歸功於「去體制化」,並認為這印證了市場化、體制外運作對培養運動員的積極意義。
自媒體「網球之家」發文說,體制內的網球不可能成功,脫離體制的網球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內地《證券時報》也說,走向職業化和市場化,是現代體育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回到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只有不斷推動市場化和職業化,才能夠為更多的體育項目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然而,並不是所有運動都和網球一樣已經具備完善的職業體系和成熟的商業市場。即使是網球專案,李娜剛單飛時,也面臨著自負盈虧的巨大經濟壓力。
家底殷實、從小就走自由職業球員路線的鄭欽文,也在2022年與武漢市乒羽網運動管理中心簽過合約,代表湖北、武漢征戰賽事,以換取當地官方在資金以及後勤保障上的支持。
微博大V博主「喬喬eureka」在社媒發文分析說,從青少年到職業早期的階段,是最適合國家介入的,因為這是選手資金壓力最大、但天賦已經初顯苗頭的時候;最好的模式是把選手當作一個風投項目,提供資助、少許監督,事務上別插手。
換句話說,中國目前在網球管理上的模式更像是一種介於舉國體制和選手完全獨立間的「混合制」。有自媒體分析,正因為這種混合制,才讓鄭欽文具備世界頂級競爭力的同時,還充滿著家國情懷。
鄭欽文在淘汰了瓦泰克後說,「一直有股精神支撐著我,那就是為國家拿奧運獎牌」,「我已經非常疲憊,但是如果你讓我現在為祖國再打三個小時,我依然會全力以赴」。
鄭欽文8月6日在官媒《人民日報》撰文,感謝內地觀眾,並說「他們為我加油鼓勁的呼喊聲、手中揮舞的五星紅旗,都讓我備受激勵」。
這些真誠樸實又不浮誇做作的情感表達,或許正反映出鄭欽文這一路既得益於體制外職業化的培養,也受到過中國體制的政策幫扶。這種運動員和官方張弛有度的互動關係,不僅為中國網球選手提供了更廣闊更多元的發展空間,也為中國其他體育專案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