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既要」「又要」,怎麼做?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備受關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已經閉幕,在閉幕當天,中國官方對外發布全會公報,雖然更詳細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及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所作的說明還需要幾天後才能知曉,不過各方已經迫不及待透過有限的公報來判斷中共的改革總思路以及具體改革事項。

全會閉幕次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全會精神。根據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介紹,最終《決定》一共15個部分60條,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第二板塊是分論,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塊主要講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此外,《決定》一共提出了300多項重要的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

具體到外界頗為關注的財稅問題和如何提振民營經濟信心,中央財辦副主任韓文秀表示,針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決定》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擴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的程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研究與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此外,韓文秀還透露,《決定》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並推進能源、鐵路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

習近平出席第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式。(影片截圖)

雖然更為詳細的改革方案還有待《決定》的出爐,不過從已公布的公報來看,高層的問題導向很突出,改革的思路也很清晰。在問題導向方面,公報將其歸結為「三個方面」,也即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這些問題,也只有通過持續改革才能解決。

習近平在全會閉幕次日主持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也表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問題,並強調要「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着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增強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

至於改革的總思路,公報寫道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註重系統集成,更加註重突出重點,更加註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習近平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也說,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既要繼續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舉措全面覆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又要持續在深化上用實勁,突出經濟體制這個重點,着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7月18日閉幕,中宣部當晚在北京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央視截圖)

「既要」、「又要」,也體現在具體的改革事項上。比如列在13大項「重大舉措」首位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報寫道,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再比如在發展和安全方面,公報寫道,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公報在最後亦寫道,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織密社會安全風險防控網。要加強輿論引導,有效防範化解意識形態風險。要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引領全球治理,主動塑造有利外部環境。與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安全」這一關鍵詞出現6次對比,今次會議公報的次數為16次。

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既要高質量發展又要高水平安全,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面對今天的內外變局卻是一項高難度動作,也切實考驗着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放得活」、「管得住」方面,中國社會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顯然今次公報強調「放得活」,為的就是避免「死」,至於「管得住」,為的則是避免「亂」,最終達至的狀態則是收放自如。而在安全與發展方面,二十大報告已經說得很明確,目的為了掌握髮展與安全的主動權,「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但具體到操作層面,卻很容易走向跑偏,比如加速維護國安之後民企的小心翼翼和外商的戰戰兢兢。

習近平與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第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式。(影片截圖)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二十屆三中全會,經過過去十年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層面已經有了四梁八柱以及各個細部的制度和規範,但治理能力的提升依然任重道遠。接下來,時間表和路線圖已經確定,如何做到「既要」、「又要」,考驗的恰恰是各級官員的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