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舉國體制前景惹爭議 讓體育回歸本位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在舉國體制下,體育為國家服務,參與運動會最大的目的是爭取最佳成績「為國爭光」。它的基本邏輯是把資源投入到少數的運動員身上,支撐運動員所需的專業與高強度訓練,以求增加在大賽中「奪金」的機會。

中國女排相隔12年重奪奧運金牌,舉國歡騰。(路透社)

運動員在服役期間衣食無憂,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訓練,國家也提供全面支援,包括專業訓練、科研、康復團隊等。

就成效而言,舉國體制確實造就中國「體育大國」的形象,為中國帶來無數榮耀,尤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中以51面金牌超越美國,進佔金牌榜榜首。而劉翔、林丹、孫楊等家喻戶曉的體育明星,都是舉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與此同時,舉國體制一直被質疑「扭曲競賽精神」,將體育運動政治化。隨着「讓體育回歸本位」的呼聲日益增強,舉國體制作為「唯金牌論」的基本支撐,是否還有必要,成為中國體育發展的一大問題。

舉國體制下,培育出吳敏霞(左)等體育明星。(美聯社)

京奧奠定體育大國地位 「不必再談屈辱」

有評論認為,中國已經向外界展示出「體育大國」的形象,不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培養「金牌製造者」。社會學家鄭也夫接受《澎湃新聞》訪問的時候表示「舉國模式應該終止」。他認為,北京奧運結束的時候,其實是舉國體制結束的最好時機,「經過2008年奧運會,我們已經大牛過一把了,不必再談我們過去是怎麼屈辱的了,那些已經太遙遠了。因此,舉國體制不再必要。」

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則認為體育要從職業化和商業化發展。她指出,體育服務部門要徹底轉變職能,推動運動職業化,同時要注重保障體育會和運動員權益,以商機為推動力帶動體育產業發展,破除行業壁壘、掃清政策障礙。她表示要在放棄「金牌至上」的基礎上,着力提供市場需要的服務,更重視競技體育對大眾體育的引領作用,紮實大眾的體育基礎,不斷推動中國由體育大國變成體育強國。

舉國體制為底層提供機會

也有人為舉國體制辯護,指出其作用除了「為國爭光」,同時也是「底層人士的福利」,能夠為有潛質但沒法負擔訓練成本的基層民眾提供機會,促進階級流動。《澎湃新聞》引述體育人類學家包蘇珊表示,舉國體制讓一些出身基層的中國運動員過上了更好的生活,通過投身體育實現階層流動;相比之下,美國一些體育運動已經變成「富人的特權」。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