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哭敗 女排受挫 射擊脫腳 中國「舉國體制」爭金之錯?

撰文:陳立程 黃俊傑
出版:更新:

回首「08京奧」,中國以東道主之姿力壓美國,位列獎牌榜之首--中國在100面獎牌裡得金牌51面,可謂誇張。有道是「每逢奧運吹牛逼」,國內媒體普遍認為這次里約奧運會,國家隊將能於獎牌榜坐亞望冠,與體育強國美國爭一日之長短。然而,「里約奧運」已過兩天,孫楊淚下獎台、女排惜敗荷蘭、氣步槍「雙保險」失靈,中國於獎牌榜--用國內流行用語應為「金牌榜」,卻是顆粒無收,謂之大熱倒灶實不為過。
此前,不少評論都將中國自1984年躋身奧運賽場上以來的驕人成績歸因於「舉國體制」,但隨着社會結構與民眾思維改變,這種傾全國之力追逐獎牌的機制近年日益受非議,改革漸漸成為政府與民間共識,要在運動員為國爭光與讓體育回歸強身健體乃至發揮娛樂功能之間,探尋新的平衡。

在舉國體制下,體操成為了中國在奧運會的優勢項目,但近年卻開始青黃不接的困境。(路透社)

姚明:勿把所有體育歸入舉國體制

「我們不能一刀切地把所有的體育都歸到舉國體制中。」NBA名人堂成員、前籃球國手姚明如是說。「舉國體制對那些我國傳統強項是有巨大幫助的,但在籃球、足球這些項目上,我們的實力薄弱狀況一直沒有改變。」2014年9月,姚明出席時於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表示中國應更加注重發展職業體育和體育產業,加快體育相關部門從原來的舉國體制向分類改革轉型,「把市場能承受、能消費的還給市場」。

所謂舉國體制,是指由國家配置體育資源分配。中國推行舉國體制,可追溯至中共建政之初,與計劃經濟國策並駕齊驅,體現了在國際政治封鎖、國內經濟蕭條的現實下凝聚民心的戰略考量。在體育競技中,這一機制體現於重點選拔與培訓特定項目的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爭勝,藉體育成就提升國民的愛國情緒。

外界普遍預期中國在里約奧運會獎牌榜坐亞望冠。(路透社)

民情呼喚人性化體育管理

奧運是達致這一「為國爭光」目標的最重要場合。中國在2008年北京奧運迎來舉國體制的最大豐收,奪取了51面金牌,首度登上金牌榜冠軍。但風光過後,圍繞舉國體制的爭議再起,西方輿論一如既往撻伐它與政權專制的關係;大陸民情則受體操冠軍淪落街頭行乞等運動員悲歌牽引,呼喚「人性化」體育管理制度。

舉國體制的基本邏輯,就是把有限的資源「注資」到極少數之頂尖運動員身上,其優勢是集中國家力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撐運動員所需的專業與高強度訓練,如此一來,運動員的能力與成績可以得到有力保證,在大賽中「奪金」優勢更大;運動員在服役期間衣食無憂,不必擔心生計問題,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訓練;國家不斷培養專業的訓練、科研、康復團隊,為競技體育提供全面支援。

中國跳水、體操、舉重與乒乓球等項目在奧運等國際賽場上佔據顯著優勢,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種體制。然而針無兩頭利,舉國體制一大為人詬病之處是,傾國之力扶助少數能代表「國家形象」的運動項目,結果造成大眾體育資源短缺。

舉國體制對那些我國傳統強項是有巨大幫助的,但在籃球、足球這些項目上,我們的實力薄弱狀況一直沒有改變。
姚明

體操展現中國舉國體制利弊

中國的舉國體制,其實就是在孩子於幼兒時發掘「種子」,把「種子」送進由政府財政支持的體育學校「圈養」起來──得益於舉國體制,「種子」可以坐享一流的體育資源,專心訓練。如果能夠獲取好成績,運動員名成利就自然不在話下,但如果成績平平,則很有可能連生存都成為問題,因為在所謂體校,「種子」基本上很少接觸體育以外的知識。

2011年,曾獲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體操冠軍的張尚武被揭發淪落北京街頭賣藝,靠苦練多年的倒立、「湯馬斯全旋」等技巧賺錢。事件曝光後社會一片嘩然。體操是展現中國舉國體制利弊的一面鏡子。體操長年為中國在奧運會的優勢項目,但近年屢陷青黃不接困境。在過往「為國爭光」的宣傳教育中,人們總會看到一個個年幼孩童離鄉背景,在教練嚴厲調教,笑中含淚地苦練劈叉,為奧運金牌夢「奮鬥」的畫面。張尚武行乞為這個故事補足了另一面不為人知的辛酸,但在此之前,體操其實早已失去了吸引力。

美國主流媒體常將中國的舉國制度形容為強權壓迫。(路透社)

體育總局改革倡「快樂體操」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近年積極推廣「快樂體操」。「快樂體操」的核心是提倡體操融入學校教育,成為一項普及運動,讓孩子們帶着快樂心情,而不是被迫咬緊牙根參與。家長們讓孩子接觸體操的原因也不在於爭金奪銀,而是相信這能令他們更健康成長。

從國家層面來看,這種改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回應體操人才萎縮的難題。中國體操隊現任領隊葉振南曾指出,中國註冊體操運動員只有2000多人,而競賽強敵美國從事體操練習的人超過500萬。

葉振南直言,當國家缺乏資源普及體育運動,培養尖子的唯一途徑就是匯集全國的所有資源,而仍苦於解決溫飽問題的民眾則把希望寄托於子女出人頭地,不吝嗇讓他們自幼離家,接受艱苦訓練。然而,隨着生活質素提升與成長選擇增加,送孩子到為培養尖子而設的體校吃苦,不再是中國家庭的首要選項。

「快樂體操」借鑑了外國發展體操的經驗。中國前國家隊成員程亮便是在加拿大生活時領悟體操不是一項精英運動,而是人人可以接觸。4年前他在內地開設了首家私營體操俱樂部。如今大陸各地已有35家同類俱樂部。這種做法更獲得官方支持。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近年推廣「快樂體操」,提倡體操融入學校教育。(路透社)

官方推動「全民健身戰略」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部長王童潔表示:「我們需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因此覺得應該在體操前面加上『快樂』二字。」美聯社指出,那些在程亮的體操房裏蹦蹦跳跳的孩子,將來未必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賽,但他們學習體操,表明了中國的一種觀念轉變,即不再視其為職業,而是休閒。

這種轉變見諸於官方推動體育發展上的「落實全民健身戰略」裏。國家體育總局今年5月公布《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訂立大舉興建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創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目標。規劃同時提出要加強市場角色,擴大體育產業。

改革不意味放棄舉國體制

這不等於中國打算放棄舉國體制。事實上,大多數體育項目因觀賞性、人口基數、技術門檻、設備等原因,難與足球、籃球等在市場上爭一日之長短,市場體制不能對這些「冷門」項目解決經費問題。即便在獲領導層重視的足球領域,當局在積極推行職業化、讓體育管理部門放開對職業俱樂部管控的同時,仍在以另一種轟轟烈烈的舉國模式大興場館,鼓勵全民參與。

誠如姚明所言,改革方向並非要廢除舉國體制,而是「分類歸邊」。缺乏廣泛社會基礎的運動仍無法脫離國家扶持;足球、籃球等需要人口基數而又有市場基礎的運動項目,則放膽進行市場改革。這是在制度上意識到國家的局限,不過,中國顯然無意也不可能放棄在體育上的政策與資源支持,用官方的話語來說,中國要做的是「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持和完善舉國體制」。關鍵在於「完善」二字。「快樂體操」的出現,說明改革一大重心是回歸體育本義——貴在參與。如果以金牌數量為目標,舉國體制無疑能夠創造奇蹟,但是若以國民體質、體育素養為目標,舊體制顯然是力有不逮。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