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申遺 人間秘境迎接商機還得到什麼?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中國提交的湖北神農架和廣西花山岩畫兩個項目,在日前剛結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成功入選為新一批世界遺產。中國自1987年成功申報首批共6項世界遺產後,至今已有50項,數目上僅次於有51項的意大利,居世界第二。照中國現時的申報速度,以及在申遺預備名單中仍有逾50項,相信不出幾年就會超越意大利成為世遺數量最多國家。
世界遺產本身是對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的保護,但同時也是一種榮譽和「招牌」,能帶來莫大商機。作為世遺大國,中國如何平衡保護和開發,有不少地方值得思考。
撰文:崔德興

湖北神農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一群金絲猴在該區的大龍潭金絲猴保護基地爬行。(新華社)

位於寧夏銀川的西夏陵,2012年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視。據銀川市西夏陵區管理處規劃科科長周偉指,2013年到2014年間,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超過1億元(人民幣.下同)用於西夏陵的保護工程。而提交的其他修復工程、設施建設等方案陸續得到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文物局審批。部分陵區經修復後陸續開放,更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名招徠旅客,為當地帶來門票等旅遊收入。

哈尼梯田申遺獲大力保護

2013年申遺成功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在申遺期間曾經有過「蝦災」。因為小龍蝦過度繁殖,約3萬畝梯田被它們蛀空而垮塌,導致無法蓄水,危及梯田美景和當地農民生活,引起當地政府重視,撥款110萬元購買農藥「清剿」,並明令當地農民禁止養殖和出售。

哈尼梯田申遺為當地人帶來商機和更高收入。申遺一年後,當地旅客人次和以前同期相比急增三成,門票收入也大幅增加,有當地人借機搞農村旅遊生意。曾有《人民日報》記者走訪當地農村,發現不少村民都用自家房屋建農家樂,即以摘蔬果、農耕等農家作業為主題的度假設施。

有村民向記者表示,他以往種田一年收入不足3,000元,現在一年能有6萬元的收入。

至於分佈在湖南、湖北和貴州的土司遺址2015年申遺成功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曾指出,一大好處是更能受到相關部門重視,促進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提升當地旅遊、文化知名度都有益。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於2013年申遺成功。(網上圖片)

護遺產叫停怒江水電站

事實上,上文所提及的並非個別例子,申遺前後對自然或文化處所保護上確有很大作用。申遺前,能得到政府重視,加強維護以確保成功申請;申遺後,世遺場所受到國內外的監督。在國內,2006年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對世遺的保護管理法制化;在國際上,世界遺產委員會會對世界遺產進行監督,警告那些面臨消失威脅的世遺,以此促使各國採取保護行動。

對世界遺產的監督確實有一定作用。雲南「三江並流」200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後,當地政府被發現打算在三江之一的怒江中下游建設大型水電站,計劃將直接對遺產區產生負面影響。世界遺產委員會當時曾對三江並流發出「黃牌警告」,並列為重點監測保護項目,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亦下批示指「應慎重研究,科學決策」。來自國內外的壓力,使建設計劃凍結。

「大運河」申遺成功後,為沿線城市帶來商機。(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申遺帶來的商機是難以言喻的。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意味着給旅遊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豐厚收入。「世界遺產」不單止是吸引遊客前來的「金漆招牌」,申報成功更可以借此提高景點門票價格,推出配套旅遊產品,當地人也能借此做生意牟利。

在2014年,「大運河」申報成功文化遺產後1天,沿線18個城市旅遊部門就聯合在杭州成立「京杭大運河城市旅遊推廣聯盟」。同年,「長安號」絲綢之路專線旅遊列車,就在「絲綢之路」申報世遺成功前不久開通。地處內蒙古,2012年申遺成功但位置較偏遠的「元上都遺址」亦因此得益,從以往年遊客人次不足10萬,到2015年上升至逾50萬人次。可見「世界遺產」名頭對發展旅遊業的作用巨大。

過度商業化及遊客過量,正是中國世界遺產面臨的重大威脅。圖為申遺成功的神農架景區雲海。(新華社)

過度商業化衝擊麗江古城

這樣看來,從申報到成為世界遺產好像能同時帶來保護和商業利益。可惜事實上,並不總是能達到雙贏局面。坐落雲南省、以古城建築及燦爛民族文化於199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現在就因為過度商業化,古城文化流失而為人詬病。

據統計,麗江古城接待旅客數目,從1995年不足100萬,上升至2015年突破3,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亦由3.26億元增至443億元,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和收益可說是驚人的,然而商業化也帶來不少代價。儘管古城建築依舊,內部已經面目全非。走進麗江古城,現在已經很難看到原住民以往的生活情景。

有內地媒體報道指,麗江開發旅遊之後,古城內只剩下由外資開設的商店。(網上圖片)

內地媒體《中國之聲》曾報道,麗江開發旅遊之後,古城中不少人選擇把自家的院子租出去,再拿着出租院子的錢,到城市中重新買房子住。而外地投資商來開客棧、做店舖、開酒吧,在麗江最有名的古鎮大研和束河,已經幾乎找不到納西人(當地原住民)居住,只剩下商業表演。

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曾表示,截至2015年底,古城的例行維修保護累計花費了66億多元。或許,保存古城內的建築不難,商業化帶來的文化衝擊,卻是很難抵擋的。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