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愈來愈少吃日本魚?水產專家揭內情 連燒三文魚也進口為主
2022年,日本國產魚缺貨和價高的問題引發熱議。事實上,雖然漁獲量良好的魚類也有不少,但作為食用魚流通的數量卻很有限。為此筆者呼籲,應有效利用在日本能捕獲的魚,保護食魚文化。
文:川本大吾(時事通信社水產報道部部長,著有《報告文學 The築地》)
日本近年來捕魚量少、價格高的現象非常顯著,尤其是秋刀魚和烏賊,經常是無法輕易品嘗到。年末年初也是如此,鮪魚(吞拿魚)、鮭魚(三文魚)卵、螃蟹等都標上了高價,是不是有很多人感覺2023年正月的餐桌有所欠缺、不夠滿意呢?
由於全球範圍的極端天氣以及疫情影響,加上烏克蘭戰爭局勢混亂不堪,食品價格高漲,人們吃不到魚的現象似乎也愈演愈烈。但實際上儘管有很多魚類的捕獲量比較理想,卻被忽視了。推進食魚普及活動的大日本水產會的幹部強烈呼籲道:「重要的是,漁民捕獲的魚應該更多地讓國民食用。」
揭日本人愈來愈遠離國產魚 點圖了解更多:
受歡迎的海鮮缺貨,可望不可即
秋刀魚在2022年的捕獲季也以捕獲量極少而告終。漁獲量與歷史最低的2021年(約1.8萬噸)相當,相比全盛時期的上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60年代前半期,約為其20到30分之1,是10年前的10分之1,實在是少得可憐。多方意見認為,這種捕獲量稀少的情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秋刀魚的體型也在變小,所以要想品嘗肥美的秋刀魚,目前看來是比較困難的。
另一方面,大概從去年10月開始,北海道等地的鮭魚產量雖然稍有恢復,但整體來看還是處於較低水準,鮭魚卵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據熟悉水產流通的原大型超市進貨負責人透露,大約10年前100克售價598日圓的鮭魚卵,現在標價已經超過1500日圓了。
年末鮪魚的產量也沒有起色。黑鮪的漁獲量尤其少,在東京豐洲市場(江東區),青森縣大間等地捕撈的國產野生鮪魚的售價1公斤大多在1萬日圓以上,12月到中旬為止的價格比前一年約高出3成。
冬天需求增加的帝王蟹所呈現的缺貨傾向也越發嚴重。豐洲市場的中盤商放貨的購物網站上,有4只腿的半隻蟹售價高達4萬日圓。另外還有正月食用的鯡魚子,原本這幾年價格比較穩定,但也比前一年貴了1、2成。
【相關圖輯】福島排核廢水|曾試放「低濃度」核水入海 連縣外海產也輻射超標(點擊放大瀏覽):
豐富的國產海鮮不受重視,甚至還被當做飼料、肥料和餌食
這樣看來,從大眾魚到高級魚,大部分國產海鮮都收穫不佳,讓人感覺國產魚可望不可即,但事實並非如此。沙丁魚、鯖魚、扇貝,還有鰹魚、明太魚,在日本漁獲量都比較理想。
這5種魚位於農林水產省匯總的2021年度漁業產量的前5名(以重量計算,扇貝含貝殼)。國內水產品產量340萬噸中,僅沙丁魚和鯖魚就佔約3分之1,為110萬噸。儘管如此,超市的鮮魚賣場和百貨地下的菜品櫃檯卻沒有給人以沙丁魚和鯖魚琳琅滿目的感覺。由於流通和消費的不平衡,給人的印象是各類海鮮的捕獲量都很少,而且價格高。
這些魚絕非不受歡迎。沙丁魚無論製作成生魚片、鹽烤還是天婦羅都很好吃。而鯖魚更是全能魚,做法除了鹽烤、醬煮和醋醃外,還有鯖魚咖哩、鯖魚漢堡,以及福井縣的鄉土料理醃漬鯖魚等,可以說是非常有人氣的。
說到這兩種魚是如何被消費的,農林水產省的《產地水產品按用途分類出貨量調查》(2022年10月發佈)顯示,「生鮮食用類」,即不冷凍而直接流向鮮魚市場的沙丁魚,只佔整體的14.1%。「魚油、飼料肥料類」佔40.8%,「用於養殖和漁業餌食類」佔34.4%,食用以外的用途佔絕對優勢。鯖魚的生鮮食用類佔比也不高,只有13.8%,用於製作罐頭的佔27.6%,而用於養殖和漁業餌食的則佔到45.3%。
另外,沙丁魚和鯖魚都大量出口海外。據開展水產品業務的商社透露,國產鯖魚出口東南亞和非洲,「在非洲南部的國家,薰製的日本鯖魚是必備的家常菜」。相形之下,日本的餐桌和餐廳的常備套餐、便當中為大家熟悉的鹽烤鯖魚,一大半是挪威產的進口貨,這不禁讓人感到心情複雜。
【相關圖輯】日本自由行注意|勿吃「烏鴉肉刺身」 專家警告:極易食物中毒(點圖了解更多)▼▼▼
食用國產魚,提高消費量和自給率
關於無法在國內吃到這些魚的原因,宮城縣的漁港工作人員說:「沙丁魚和鯖魚如果體型不大又不肥美的話,在漁港就會被分到冷凍類,不作為生鮮類上市。」即使其中混有少量大型魚,但如果還是小型魚佔主體,「由於漁港人手不足,大多時候是沒法進行甄選,把它們分到食用類的」。
豐洲市場的拍賣人解釋說:「我們進貨的標準是鯖魚500g以上,沙丁魚100g以上。低於這個重量的話找不到買主。」秋刀魚即使體型小一點,也可以作為應季魚賣出去,但全年都可以捕撈的沙丁魚和鯖魚,如果小於標準尺寸,就一文不值了。
水產廳通過加強資源管理的方法增加漁獲量,提出了大幅提高自給率的目標。不過,估計大家心裡已經很清楚,這並非易事。
在2000到2002年的3年間,水產品自給率降到了歷史最低水準53%,2021年得到改善,上升為59%。不過,也不能因此而輕易樂觀。人均水產品消費量2001年為40.2公斤,其後直線下降,到2021年降至23公斤。也就是說,自給率的上升其背後是需求的減少,如果食魚文化衰落,人們不再習慣吃魚,則沒有任何意義。
在感歎秋刀魚等海鮮捕獲量少的同時,日本人卻愈來愈遠離國產魚類。除了挪威產的鯖魚,鹽烤竹莢魚的原料也多採用從韓國和荷蘭進口的魚,烤鮭魚用的魚塊也被從智利進口的銀鮭魚「智利銀鮭」等包攬。這是因為日本的海鮮從人手不足的漁港經複雜的流通手段到達消費者手裡很不順暢,不如將商社進口的魚類通過中盤商直接批發給小賣店和餐飲店。這種模式固定了下來,而且魚類的品質也不斷提高,要想回歸國產海鮮就難上加難了。
即便如此,如果每個消費者每年都能有意識地增加幾次食用國產沙丁魚和鯖魚的機會,年消費量和自給率就會大幅上升,此前從漁港到消費者餐桌流通不暢的情況也會得到改善。為了保護日本的漁業,應在合理的管理下提高漁獲量,改進漁港的分揀和流通方式,除此之外,消費者的態度也非常重要。期待著2023年能夠成為充分利用本國資源、為未來而開始努力的元年。
【本文獲「nippon.com」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