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寧德時代聯手於美國建電池廠 中企「技術換市場」掀序幕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美國汽車巨頭福特汽車(Ford Motor)於2月13日宣布,將投資35億美元(約275億港元)與中國新能源企業寧德時代(CATL)合作,於美國密歇根州建造新能源汽車電池工廠。
這除了被外界視為揭開電動車產業大戰新一章,反映這間傳統汽車大廠欲拉近與特斯拉(Tesla)的距離外,在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還令人擔心此一投資或帶來一定的風險。

福特表示,公司將引進寧德的技術製造「磷酸鐵鋰電池」(LFP)。這座位於密西根州馬歇爾市(Marshall)附近的工廠預計將僱用2,500名工人,計畫於2026年投入生產,每年能生產足夠40萬輛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電池。福特將從寧德時代獲得電池技術,後者將幫助其建立工廠並派遣員工。福特強調,他們將通過一家全資子公司擁有這個新廠方,而不是與寧德時代合資運營。

負責電動汽車產業化的福特副總裁德雷克(Lisa Drake)在新聞簡報會上表示:「福特對新工廠的製造、生產和勞動力都有控制權,我們正在從寧德時代獲得技術授權。」她指出,寧德時代員工將負責講解設備安裝、提供技術支援,這些電池亦有部份來自中國;部分寧德時代員工還將長期留在該工廠工作,因為「我們需要他們的協助」。

福特汽車行政總裁法利(Jim Farley)宣佈福特將與寧德時代在密歇根州建設一座全電動汽車電池廠。(Reuters)

寧德時代於14日(周二)亦證實已接受福特公司的合作邀約,將為其在密歇根州的電池廠提供籌建和運營服務,並就電池專利技術進行許可。這間中資企業表示,雙方攜手合作為市場提供最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這種模式是寧德時代與福特的「強強互補」。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預計該工廠將創造高薪工作機會。

福特強調對工廠的控制權,外界認為其原因主要是為了反駁美國個別政客對於該公司引進中國技術的批評,以及獲得美國政府更高的稅收減免。《環球時報》引述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指出,這種合作模式可謂「一箭雙雕」,不僅能夠使福特公司獲得《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允諾的各項補貼,還能夠使寧德時代規避外資安全審查。

此外,福特早前為鞏固北美的供應鏈,在積極投資電動車之餘也不忘節省開支,宣布在歐洲裁員3,800人。

新工廠將獲得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這間中企亦會派駐員工到當地協助。(Reuters)

「曲線入美」的意義?

事實上,在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高企的環境下,三元鋰電池對於一眾車企來說「性價比」略低;以同度數的電池包而言,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要較三元電池低足足30%。這使得一向使用三元鋰電池的福特汽車過往在成本上並不佔優勢,包括主力產品Mustang Mach-E的許多產品經已無利可圖。是次合作計劃將有利福特進一步降低電池成本,使其在Tesla的掀起的價格戰中,能兼顧具競爭力的定價和利潤。

此一項目對寧德時代也有幫助。《彭博社》1月初引述首爾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截至去年11月寧德時代的電動車電池佔全球銷售的37.1%,穩佔全球第一的寶座;銷量更是第二名——比亞迪的幾乎三倍。寧德時代也是大眾汽車(Volkswagen)、日產汽車(Nissan)和Tesla的電池供應商,在歐洲和亞洲擁有13座自營工廠。是次則是寧德時代首次跟車廠合作設廠。

拜登(Joe Biden)去年簽署了總補貼額約4300億美元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Reuters)

「美國市場,寧德時代是一定要進的」

然而,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絕大部分集中於中國市場,其在海外特別是美國市場的份額偏低。2022年初的一場小型股東會議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就曾表示:「美國市場,寧德時代是一定要進的」。不過,該公司要直接進入美國市場具有一定的難度,至少不太容易得到美國政府的補貼。

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了總補貼額約4300億美元(約3.38萬億港元)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其中包括對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給予稅收抵免,補貼額最高可達每輛車7,500美元(約5.89萬港元),但補貼條件也更加苛刻,其中包括對於電池組件和原材料的本土化採購限定。例如,其禁止含有來自「外國敏感實體」(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指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電池組件和原材料的汽車獲得這些稅收抵免。

是次合作計劃對中國電動車產業來說可謂意義重大。過去,中國車企一直被貼上「大而不強」的標籤,在燃油車時代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均被外資車企佔據。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下,中國品牌不僅在國內市場實現了反超,更始向海外輸出技術。如今在產業鏈環節中,寧德時代的技術輸出打開了新局面,在電動化的變革中「做大做強」,扭轉昔日僅能「市場換技術」的劣境,最終實現了「技術換市場」。

計劃意味中資企業在美國以「技術換市場」,扭轉四分一世紀前的角色位置。(Getty)

正如《紐約時報》分析指出,「四分一個世紀之前,中國官員積極邀請美國汽車廠將投資和專業帶進中國。今天角色卻互換了,美國最具故事性的工業巨人要求一家中國公司供應技術,讓他們得以在全球汽車產業快速變遷下存活。」

正值間諜氣球風波的低潮…

然而,福特揀選在中美關係因間諜氣球風波而陷入低潮的敏感時刻宣布此一消息,使得外界格外關注。有外媒分析表示,為了在中美跌宕起伏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這次福特與寧德時代的合作經過深思熟慮。金融時報》引述研究機構Guidehouse Insights分析師阿布沙(Sam Abuelsamid)指出:「兩間企業很可能檢視過目前的政治環境,認為這是降低政治反撲的最佳解方。」

福特副總裁德雷克強調,「我們當然想過這個問題,如果遭遇困難,雙方也已經擬定備案」,不過她沒有具體表示備案的方向。

參議員盧比奧要求對此合作案啟動嚴格審查,避免出現危害國家安全的漏洞。(Reuters)

維珍尼亞州拒電池廠落戶

合作設廠的路途的確不平坦。上月,維珍尼亞州共和黨籍州長揚金(Glenn Youngkin)就曾拒絕福特和寧德時代的上述工廠,理由是「項目合作夥伴是中國企業」。該州眾議院少數黨領袖、民主黨人斯科特(Don Scott)認為,「我們不能僅因為與中國有關係就拒絕與任何公司做生意。」

日前,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發出聲明,專門點名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能源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運輸部長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和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對此合作案啟動嚴格審查,避免出現危害國家安全的漏洞。

最終計劃能否順利展開似乎仍屬未知之數,惟受阻的話恐怕會對依賴寧德時代電池技術的福特來說,是嚴重拖慢這間百年車企的後腿。事實上,福特在競爭白熱化的電動車賽道,可謂刻不容緩。去年,該車企出售的汽車中,只有3.3%為電動車。除了急須擴大產能,還是降低成本以應付Tesla挑起的價格戰。如若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設廠等雙贏的合作計劃再因政治原因受阻撓,受害的只會是美國車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