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中國地位 印度越南競奪成為世界工廠
蘋果計劃在印度生產新款智慧型手機,今年首次要在越南進行部分筆記本電腦MacBook生產。
中國在冠病疫情期間的封鎖政策,以及中美在半導體等領域爭奪主導權的地緣政治風險,似乎化為陣陣東風,讓追求供應鏈多元化的投資者再次把目光轉向印度和越南。
一個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國,一個曾被譽為東南亞的「迷你中國」;這兩個國家是否真的能崛起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這是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不久提出的雄心勃勃計劃。
去年10月底,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為一家飛機制造廠舉行奠基儀式時再次喊出這一口號,但這回他在後面多加了一句:為世界製造(Made for the World),凸顯了莫迪要推動印度成為全球製造業樞紐的更大野心。
標普全球(S&P Global)和摩根士丹利近期的報告顯示,到了2030年,印度將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摩根士丹利首席亞洲經濟師阿赫亞(Chetan Ahya)預測,未來10年,印度經濟將佔全球增長的五分之一。
印度企業管理諮詢公司Stratefix聯合創辦人戈亞爾說:「我確實認為,外國公司越來越傾向於轉到印度建立製造業基地。在冠病疫情暴發後,這些企業意識到依賴單一製造地點對他們是沒好處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賓塞(Michael Spence)更是直言,印度「仍是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
印度的強項究竟在哪裏,會讓分析員和經濟師紛紛看好它在製造業的未來發展?
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帕裏特(Amitendu Palit)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提到了印度的幾個主要優勢。「印度位於東亞和西亞之間的戰略經濟位置,不論是海路或陸路,它都與中亞、西亞、東南亞和東亞有着良好的連接,這使它成為可服務亞洲所有地區的有利地點。
「其次,對許多行業來說,印度擁有年輕且流動性強的勞動力隊伍,他們可輕易在全國各地流動,擁有高技能,學習速度也很快。此外,印度擁有強大而成熟的資本市場,擁有大量先進的金融產品,能夠迅速調動包括海外市場的資金。」
曾在2014年到2018年擔任印度政府經濟顧問的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印度高級駐地代表費爾曼(Josh Felman)上月在美國雜誌《外交事務》聯合撰文指出,印度確實具有一些結構上的優勢。
印度地大人多年輕人會英語 基礎設施改善積極吸引外資
印度的面積是德國的九倍,是少數大到足以容納許多大型工業的國家之一。
它目前的14億人口很快就會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並於2060年後達到17億的峰值。更重要的是,印度人口相對年輕、有才華又會說英語,是國家勞動力的重要骨幹。
近年來,印度的實體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數碼基礎設施特別是金融支付系統,甚至在某些方面已超越美國。
印度政府也積極採取措施吸引外資,包括在2021年初推出「製造獎勵計劃」(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s),在電信、電子、醫療設備等先進領域為國內外製造商提供經濟獎勵措施。
去年9月,美國蘋果公司(Apple)就宣佈計劃在印度生產5%到10%的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14。富士康也將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 Resources)合作,斥資200億美元(約270億新元)在印度建造半導體工廠。
帕裏特說:「智能手機是一個大部分供應鏈都位於印度的領域。蘋果的合同製造商如富士康、和碩與緯創都在印度開展業務,他們的供應商也計劃在印度設立基地。未來,蘋果應該會有至少三分之一的iPhone產自印度,這將使得印度成為製造iPhone以及向第三國市場出口的重要地點和來源地。」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梅農(Jayant Menon)博士則告訴《聯合早報》:「印度目前的優勢在於它在製造業的高技能活動,包括測試和設計。與低技能、勞動密集型領域相比,行政壁壘就顯得不那麼重要。」
雖然有關印度是首選投資目的地的說法沸沸揚揚,但實際上沒有太多證據顯示外國公司有意把生產線轉移到印度。過去10年,印度的整體外國直接投資停滯不前,一直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左右。
對於曾抓住機會到印度發展的公司來說,許多有過不成功的經歷,包括谷歌、美國零售巨擘沃爾瑪(Walmart)、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
就連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Amazon)也在苦苦掙扎,並於去年11月下旬宣佈關閉在印度的三家合資企業,所涉及領域包括食品配送、教育和批發電子商務等。
商業諮詢公司Forrester研究主管沙瑪(Ashutosh Sharma)告訴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印度遠不是企業可以單純地進來開店,然後無須遵守太多企業合規要求的地方。我肯定中國也有這些問題,但它迅速解決這些合規要求方面的能力比印度高得多……印度有太多的利益相關者須要滿足。」
他說:「印度在人口、地理、現有基礎設施方面當然具有優勢,其中大部分是在過去幾年建成的……它肯定可以增加生產規模,但它欠缺的是(製造業這幅)拼圖的所有拼塊。」
投資風險高政策內向 或阻印度成為世界工廠
沙瑪以中國為例指出,中國已成功建立了一個廣泛的價值鏈,幾乎可在國內找到和採購製造產品所需的一切原料,這讓中國能夠以低成本進行大規模生產。「相比之下,印度還沒有這種能力,這是需要幾年才能建立起來的。」
薩勃拉曼尼亞和費爾曼在《外交事務》發表的聯合文章中,則列舉了印度要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三大障礙:投資風險太高、政策內向性過強,以及宏觀經濟失衡太大。
他們指出,企業對印度政府依然缺乏信心,擔心他們投資時的政策過後會出現變化,以致最終無利可圖。企業也無法確定印度當局能否公正執行相關貿易規則,不會傾向於政府偏袒的國內大型企業。
印度「製造獎勵計劃」的其中一個關鍵要素是提高外國製造零部件的關稅,原意是要鼓勵企業遷往印度,在印度國內市場購買材料。然而,許多領域的先進產品一般由數百個甚至是數千個零件組成,而這些零件來自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商。印度對這些零件徵收高額關稅,無疑讓有意在當地投資的公司打退堂鼓。
即使是和印度國內大型企業合作,外國企業也難以降低投資風險,因為印度政府證實了它並非完全不過問業務的夥伴。
去年底,印度商業巨頭塔塔集團(Tata Group)和空中客車(Airbus)為印度空軍制造軍用飛機的合作項目,就因為原定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設廠的計劃,最終落到古吉拉特邦(Gujarat),引發一場政治爭端。一名前部長聲稱,這些企業透露,他們無法選擇在哪裏設廠,因為地點是由莫迪政府決定的。
梅農向本報分析時也說,印度須要解決與高昂經商成本相關的各種境內問題,才能增加它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參與度。他說:「印度一直在積極尋求與貿易伙伴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但它欠缺的是內部的自貿協定,這可為印度創造一個共同的國內市場和生產基地。在各邦之間運輸商品和服務若是存在難度,就會繼續限制印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潛力。」
越南近中國佔優勢 但人力面積受限
自2019年以來,越南就開始轉型為製造業中心,並吸引了不少來自不同國家的新投資。過去幾年在越南蓬勃發展的半導體業,如今已佔越南總出口額的三分之一。
越南統計總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首11個月,手機和零部件的出口額最高,達到554億美元(約746億新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6%。
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黎洪和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隨着尋求多元化的跨國企業持續把製造設施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越南正從中受益,它因此有潛力成為世界的主要製造中心。」
他指出,即使跨國企業把工廠設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中國仍是這些企業的主要供應來源,而從地理位置來看,靠近中國的越南比印度佔有更大優勢。他說:「這些跨國公司從中國進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到越南的物流成本,將低於它們在印度或東南亞其他國家設廠所須支付的成本。」
此外,越南是超過15個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對於希望擴大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的跨國公司來說,越南是具吸引力的目的地。
黎洪和說:「越南的基礎設施正在改善,勞動力成本相對來說仍是低的,越南工人也被認為比其他一些國家的員工擁有更高的技能和紀律。若要吸引更多投資者,尤其是高科技製造業等領域的投資,這些都是越南可加強的優勢。」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金融與會計系高級講師胡國俊(Ho Quoc Tuan)回覆本報電郵訪問時也認同越南在勞動成本、地理位置、政治穩定和簽署多項自貿協定等方面的優勢。
不具備中國市場與勞動力規模
不過他認為,越南在短期內依然難以撼動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他說:「在現階段或不久的將來,越南都無法在生產尖端產品方面與中國或台灣競爭。越南在生產晶片過程中參與可能是較為簡單的步驟,而由於缺乏人力資本來滿足這些複雜產品的需求,越南將難以迅速後來居上。」
黎洪和同樣認為,越南並不具備中國的市場和勞動力規模。
越南2022年的人口約9817萬,雖然勞動力充足,但面積和印度比較就大大受限。越南的國土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不過平原面積不到20%,山地佔了40%,熱帶森林覆蓋面積更高達42%。
這只是地理形勢的限制,黎洪和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能為跨國公司的工廠供貨的越南供應商並不多,這些跨國公司還是得從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進口材料和零部件。
分析:要成為成熟世界工廠 越南須提升基建培養人才
黎洪和透露,越南政府正試圖改變這一局面,並鼓勵越南公司提高研發和製造能力,以成為跨國企業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
越南的努力顯然有了一些成果。上月底,三星在河內斥資2億2000萬美元建造的研發中心正式啟用。三星超過半數智慧手機產自越南,如今又在河內開設這座東南亞最大的研發中心,顯示三星有意把越南打造為該公司的全球重要戰略基地。
三星是越南最大的外國投資者,註冊投資總額近200億美元。越南總理範明政上月敦促三星加速在當地生產半導體零件的計劃,希望到了2023年7月,三星在太原的工廠可開始大規模生產晶片。
黎洪和說:「要在製造業領域吸引更多世界級投資者,越南還須要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提高部分勞動力的技能,為他們進行再培訓,也得進一步打擊貪腐問題。」
胡國俊指出:
越南要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世界工廠,政府須要投資並鼓勵私人領域進行投資來培養年輕人才,並對現有勞動力進行再培訓……世界銀行也建議越南應改善基礎設施,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越南目前發放基礎建設的支出緩慢,國營企業的效率也有待改善。
南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帕裏特則認為,越南也許是絕佳的投資地點,但就國內市場規模而言,越南仍無法與印度相提並論。他說:「印度龐大的國內市場意味着它的製造業可以是面向國內市場,也可以是以出口為導向的;越南則只能以海外市場為主。」
對於還有哪些國家有潛力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帕裏特看好阿聯酋、尼日利亞和土耳其。
黎洪和則說:「我認為印尼或許可成為一個強大的競爭者。印尼有龐大的國內市場、龐大的勞動力、豐富的天然資源以及政府相對具有競爭力的戰略。在地理上,它距離中國也不算太遠。」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