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超車?|製造業野心追趕深圳 業內人士:速度猶勝中國當年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受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越南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總額超出深圳1,7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3月的數據差距更大,幾乎是深圳的兩倍。大量中低端產業由中國內地轉移到越南,似乎是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有經常中國內地、越南兩邊走的製造業業內人士更指出,越南近年的發展速度「猶勝中國當年」,眼見近年廠商轉移產能至越南的情況令其感震驚又憂慮。

於內地美資企業從事供應鏈審核(supply chain audit)工作的范偉(化名),主要的職責是檢查工廠員工工作、品質監控和工廠安全,每月約有一至兩星期會到越南的廠房視察;而其公司從事哥爾夫球產品生產,主要有球杆和球袋。他的公司自90年代後期已在深圳設廠,供應商分佈於東莞、中山和廈門等地,五年前開始將部份產能轉到越南。

范偉向《香港01》記者表示:「起初大家對此不以為然,我當時認為相關的動作應該不會太大,惟其後一年已轉移了公司兩成產能,至今更高達四成。」他指出,公司當年的決定源於環境因素,由於所生產的產品如球杆擊球部份需要做打磨工序,牽涉到不少噪音等污染問題,加上衍生職業病的概率高,而內地相關的環境污染管控較嚴格,導致工廠縮減了這部份的規模。

越南製造在疫情下大部份時間未受太大影響,近期收到的訂單還越來越多。(Getty)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越南製造業在初期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當時出貨仍很正常,這是因為當地與中國防疫管控模式相似,故當時未有受疫情太大衝擊。惟在去年3月Alpha及Delta變種病毒引致的新一波疫情下,越南的防疫應對始出現一些狀況。范偉表示:「當時我的工廠、供應商九成以上都關門了,導致產品供應出現中斷。這個情況長達七個月,這段停工的日子影響比較大,因不少工人已回鄉。」

其後,越南工廠於去年10月重新復工,其後復甦至正常水平的速度驚人,前後大概僅花了六個月時間,至今年2月基本已經百份百恢復產能;相反,中國內地今年因疫情原故,工廠不時需要停工停產,故部份訂單已由內地轉至越南。現時,越南廠商收到的訂單也變得越來越多。不過,范偉認為想轉到越南設廠的大多經已在前年和去年搬去,故應不會在今年因內地疫情而有所增加。他補充:「許多當地工廠已搶去不少地方、產能和工人,故現時才去的廠商可能會謹慎一些。」

目前,越南製造主要仍是比較低端和中低端的環節,九成都是依靠密集勞動力。這是因為高附加值的電子產品,搬廠的成本太高,且設廠和培訓工人週期太長。范偉指出:「這不像我們做高爾夫球產品,以打磨招工人為例,培訓約一星期便可以上班。」

越南製造主要仍是比較低端和中低端的環節,因這方面涉及的搬遷和培訓工人成本較低。(Getty)

越南真能取代深圳?

作為熟悉中越兩地製造業的過來人,范偉認為越南製造有幾個優勢:「越南生產的手工類產品水平質量經已完全沒問題,工作環境、新建的廠房亦很好,加上大量年青工人,工人亦較穩定。」而且越南人工普遍而言也較樂意加班。

提及工人,范偉表示越南的情況與中國內地南北有別的狀況有點相似:「胡志明市及周邊的工人確實很積極和活躍,醒目些之餘也較易培訓;河內等北部地區則較差,因主要是國營工廠。」他指出,北部工人需要凡事說清楚,如需貼標語叫他們不可吐口水、或其他他們需要在廠內注意的事項,南部工人已不需要這樣微管理。因此,南部製造業發展較快。

越南製造目前有多個優勢,包括大量的年輕勞動人口。(Getty)

內地環保及安全規管趨嚴 越南仍較寬闊

另一個優勢是政府干預較少。現時內地對消防檢查、環境保護,以至工人安全等較嚴格,疫情下的防疫管控也更多。范偉指出:「以我們的工廠為例,在內地廢水類的要求很多,而我們許多工序和工藝都涉及廢水或者化學品,故對商人而言,越南在這部份具有很大優勢,尤其在早年,近年則也開始變得嚴厲。」還有社保方面,越南的要求不如內地高,對廠商的負擔也就會少一些。

對於我們這些真真正正經歷過越南產能變化的中國人,真的會擔心它有朝一日取代深圳。

范偉坦言,深圳最大的問題是人工太高,以他的公司兩個主要工種工人的薪金比較,越南工人月薪現時大概是2,000到2,500人民幣,但東莞則要6,000人民幣;另一較高技術的工種,越南人工是4,000多人民幣,但中山則要10,000人民幣。他表示,在越南製造基本條件已充足的情況下,兩地工資差距恐怕只會令更多廠商移師到當地,因此深圳等地也加緊升級轉型,引進自動化及機械人來填補工資差距。

越南真的有機會取代深圳嗎?(Getty)

內地行家笑稱「怕失業」 深圳尚存優勢?

對於有人認為越南目前仍只是依賴外資、僅做低端生產,對中國構成不了威脅云云,范偉坦言情況其實並非如此簡單。他解釋:「越南現時已經做得到包裝,有足夠的廠房和工人,他們自然有野心更進一步。當局可能會與投資方洽商,既然包裝已在越南,不如就在這裏建立完整生產線,反正我們也做到不差。」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范偉表示越南從事製造業和工廠的一群相對內地年輕,且有一定遠見。他指出,內地現時年輕而辧廠的主要是富二代,拼搏心或未如父輩,「越南則是白手興家,教育和素養大部份都比較高,而且他們在當地設廠有很多優惠。北部則可能年紀大一些,新開的廠房可能是現有廠商擴建。」

最後就是,越南過去一兩年對外開放的程度真的很大,例如當局對外資佔比的限制已經轉變,其經營模式上的彈性有利吸引更多外資。而且他們的目標也很明確,吸引外資本身是去學習,累積相關經驗和技術。近期,三星、蘋果等企業轉移越南便是一個重要指標,反映越南在電子類生產也在發力,未來或會進一步影響到內地。范偉坦言:「以我十多年相關的工作經驗和對國內的了解,再去看越南的發展速度,真的厲害過當年中國的發展速度。」

范偉認為,內地先進生產方面領先,如深圳已有不少採用機器人或自動化生產工序。(Getty)

他補充,這是因為越南有很多現成的範本,如新加坡工業園的模式,他們照辦煮碗複製到當地即可,這與中國內地當年情況有所不同。

當年的情況是可能蘇州引入新加坡模式,東莞則偏向台灣模式,當中需要有摸索期,但越南現時的做法是哪個好用便用哪個,所有框架一下子經已就緒,省卻了不少時間。

「老實說,我見到現時越南的發展情況和我公司轉移產能的進程,其實覺得『真的幾恐怖』,我擔心未來有機會最終全部產能搬去越南,屆時我可能要面臨失業了。」范偉笑說。他認為現時唯一有機會扭轉這個趨勢的是中美貿易戰的轉變,以及內地疫情的終結,但前者可能性不大。他亦補充,越南方面同樣會有所準備,越南政府現時在做很多事去吸引韓國、日本的廠商,提供優惠吸引他們搬更多工序進越南,有的地方政府官員會親自出馬到日本拉生意,邀請廠家來越南建立生產或組裝線。

誠然,以上的說法雖然未必代表內地製造業的總體看法,惟多少也揭示了中國製造面對的競爭和挑戰相信不會少。可幸的是,內地製造業的優勢仍在,范偉以深圳為例,指教育水平和電子類生產是一大優勢。中國南方是電子類的集散地,產業鏈完整對相關生產的優勢仍大。還有就是生產科技的優勢,如深圳的工廠已引入機械人,取代原本對人類傷害較大的工序,這方面內地推進得比較快,亦是目前的優勢所在。

近期越南的出口數據遠出深圳,引起外界不少關注。對於越南製造業的當前發展,研究越南文化和越寮(老撾)柬(柬埔寨)關係、在多間台灣大學擔任越南文講師的阮氏清金指出:「2014年台灣企業仍只是把越南的工廠當成深圳分公司的衛星製造基地,惟今天許多台商經已在越南擴張廠房和分公司,撤出深圳其實早在進行。」

她認為將中國、越南之間視作「互補而非競爭」的這種假設其實非常的危險。她解釋因為趨勢是不斷變化的,但不斷變化的前提是會朝著某個方向前進:「用過去10多年的數據來判斷最大的問題就是,當時一帶一路都還沒誕生,東盟還沒有整合、特朗普還沒有上台、新冠肺炎還沒有出來,更重要是當時內地沒有共同富裕。」

阮氏清金認為,將中國、越南之間視作「互補而非競爭」的這種假設其實非常的危險。(受訪者提供)

阮氏清金還向記者透露,曾有越南官員私下跟她說國家正在抓緊各種接替中國的機會,「現在有越來越多企業,包含中國企業從深圳轉移到越南,這就是我們要趕緊開放的主要原因,越南是網路數據和電商成長最大的市場,也是輻射東盟的基地,取代深圳是長遠目標。」她認為中國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驚人發展步伐,如今正在越南上演,「可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了」。

整體挑戰不少…

無可否認,越南近年的發展勢頭不容忽視,除了近期的出口數據引起內地輿論的關注外,部份製造業業內人士也對當地的工廠刮目相看。越南工業發展的優勢在於政治穩定,經濟數碼化程度和人力資源具有一定基礎。雖然製造業仍以低端生產為主,惟全國從事硬體、軟體、數碼內容及資訊和通訊技術領域的企業共有近3萬家,每年收入總額約為1,000億美元(約7,850億港元),目前電腦、電子產品及其零件為越南進出口金額最大之貨物種類,佔越南進出口總額之25%。

越南近年的經濟發展速度引起內地的關注,惟阮春福面的挑戰可謂不少。(Getty)

此外,越南企業亦已參加許多高科技項目,如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人工智能,或參加協助空中巴士、波音、通用汽車等多家著名集團之數碼計畫,吸取寶貴之技術及經驗。

然而,越南製造業同樣面臨不少挑戰,如工業基礎仍處於起始階段且分佈不均。越南的主要運輸方式為公路,公路總里程約4.7萬公里,國道、省道和高速公路構成主要公路交通網。鐵路則總長3,160公里,運行速度低且設施陳舊。這也是近年來越南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原因,當局計劃於2030年將現有公路網路擴張5倍以上。

另外是過多的低端勞工。越南在2001年才開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這也意味目前的工廠工人大多只有小學文化,難以從事技術複雜的工作,這解釋了越南主要承接中國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產業的原因。當地成熟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非常少,許多工廠只能從其他國家派管理人員駐紮當地。

越南的基建仍處於起始階段且分佈不均。(Getty)

還有配套產業鏈不健全,且相比中國製造,生產品質仍有差距。目前越南在服裝鞋帽、行李箱包、傢俱、輪胎和太陽能等領域已形成基本完整的中低端產業鏈,且勞動力價格較中國便宜得多,惟產業鏈上的很多配套部件需要全球進口。而且,越南的物流能力,包括碼頭、拖車的工作效率、產能和穩定性都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更何況,在中、高端製造業領域,越南還缺少具規模的完整產業鏈,工業的配套升級並非短期內能夠完成。

此外,大部分的越南企業均屬中小型,不具備競爭力,加上尚未準備好接觸新科技,許多企業對於新發展趨勢仍然被動,構成發展的障礙。

有望成為「下一個泰國」?

事實上,越南如今承接的產業基本是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雖會對想承接沿海低端製造業轉移的中國內地內陸省份造成一定影響,惟越南既沒有高端製造業,也沒有重工業,更無法像中國一樣建立全產業鏈網路。因此對想要產業升級的中國來說,越南更多的是產業互補關係,實難以撼動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再者,越南的工資和稅收優勢也無法一直持續下去。

越南製造難以撼動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Getty)

越南的另一個隱憂是,許多跡象早已表明,印度、越南等後發經濟體,因應當前取決於數碼化、著重低碳和綠色的生產模式的發展趨勢,今後的發展與此前半個世紀相比,發展中國家的趕超之路一定將更加艱難。

縱然如此,越南雖無法真正追超深圳,甚或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惟卻也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泰國」。過去20年,越南的GDP經已翻了八倍以以,人均GDP更由1990年的96美元(約754港元),大幅增加至去年的約3,700美元(約29,044港元)。按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的目標,到2030年,越南要成為高收入國家,人均收入達到18,000美元(約14.13萬港元);到2045年,成為繁榮穩定的發達國家。觀乎越南近年的高速發展,要趕上泰國或許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