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超車?│基建一般、產業鏈不健全 追趕深圳恐挑戰不少
「這已經是無法挽回的趨勢,就算現在越南還是電子科技產品的組裝基地而非生產研發地,但這種取代歷程其實只是時間演變的問題,不存在任何所謂的差異性。」阮氏清金向《香港01》表示。像她一樣對越南製造業前景樂觀的大有人在,受惠於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當地工廠迎來不少空前的利好因素。然而,這個東南亞國家無論在基建、產業鏈等範疇均存在不少缺陷,這是否意味要超車深圳談何容易?
此為「越南超車?」專題報道第三篇之下
近期越南的出口數據遠出深圳,引起外界不少關注。對於越南製造業的當前發展,研究越南文化和越寮(老撾)柬(柬埔寨)關係、在多間台灣大學擔任越南文講師的阮氏清金指出:「2014年台灣企業仍只是把越南的工廠當成深圳分公司的衛星製造基地,惟今天許多台商經已在越南擴張廠房和分公司,撤出深圳其實早在進行。」
她認為將中國、越南之間視作「互補而非競爭」的這種假設其實非常的危險。她解釋因為趨勢是不斷變化的,但不斷變化的前提是會朝著某個方向前進:「用過去10多年的數據來判斷最大的問題就是,當時一帶一路都還沒誕生,東盟還沒有整合、特朗普還沒有上台、新冠肺炎還沒有出來,更重要是當時內地沒有共同富裕。」
阮氏清金還向記者透露,曾有越南官員私下跟她說國家正在抓緊各種接替中國的機會,「現在有越來越多企業,包含中國企業從深圳轉移到越南,這就是我們要趕緊開放的主要原因,越南是網路數據和電商成長最大的市場,也是輻射東盟的基地,取代深圳是長遠目標。」她認為中國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驚人發展步伐,如今正在越南上演,「可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了」。
越南整體挑戰不少…
無可否認,越南近年的發展勢頭不容忽視,除了近期的出口數據引起內地輿論的關注外,部份製造業業內人士也對當地的工廠刮目相看。越南工業發展的優勢在於政治穩定,經濟數碼化程度和人力資源具有一定基礎。雖然製造業仍以低端生產為主,惟全國從事硬體、軟體、數碼內容及資訊和通訊技術領域的企業共有近3萬家,每年收入總額約為1,000億美元(約7,850億港元),目前電腦、電子產品及其零件為越南進出口金額最大之貨物種類,佔越南進出口總額之25%。
此外,越南企業亦已參加許多高科技項目,如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人工智能,或參加協助空中巴士、波音、通用汽車等多家著名集團之數碼計畫,吸取寶貴之技術及經驗。
然而,越南製造業同樣面臨不少挑戰,如工業基礎仍處於起始階段且分佈不均。越南的主要運輸方式為公路,公路總里程約4.7萬公里,國道、省道和高速公路構成主要公路交通網。鐵路則總長3,160公里,運行速度低且設施陳舊。這也是近年來越南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原因,當局計劃於2030年將現有公路網路擴張5倍以上。
另外是過多的低端勞工。越南在2001年才開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這也意味目前的工廠工人大多只有小學文化,難以從事技術複雜的工作,這解釋了越南主要承接中國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產業的原因。當地成熟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非常少,許多工廠只能從其他國家派管理人員駐紮當地。
還有配套產業鏈不健全,且相比中國製造,生產品質仍有差距。目前越南在服裝鞋帽、行李箱包、傢俱、輪胎和太陽能等領域已形成基本完整的中低端產業鏈,且勞動力價格較中國便宜得多,惟產業鏈上的很多配套部件需要全球進口。而且,越南的物流能力,包括碼頭、拖車的工作效率、產能和穩定性都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更何況,在中、高端製造業領域,越南還缺少具規模的完整產業鏈,工業的配套升級並非短期內能夠完成。
此外,大部分的越南企業均屬中小型,不具備競爭力,加上尚未準備好接觸新科技,許多企業對於新發展趨勢仍然被動,構成發展的障礙。
有望成為「下一個泰國」?
事實上,越南如今承接的產業基本是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雖會對想承接沿海低端製造業轉移的中國內地內陸省份造成一定影響,惟越南既沒有高端製造業,也沒有重工業,更無法像中國一樣建立全產業鏈網路。因此對想要產業升級的中國來說,越南更多的是產業互補關係,實難以撼動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再者,越南的工資和稅收優勢也無法一直持續下去。
越南的另一個隱憂是,許多跡象早已表明,印度、越南等後發經濟體,因應當前取決於數碼化、著重低碳和綠色的生產模式的發展趨勢,今後的發展與此前半個世紀相比,發展中國家的趕超之路一定將更加艱難。
縱然如此,越南雖無法真正追超深圳,甚或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惟卻也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泰國」。過去20年,越南的GDP經已翻了八倍以以,人均GDP更由1990年的96美元(約754港元),大幅增加至去年的約3,700美元(約29,044港元)。按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的目標,到2030年,越南要成為高收入國家,人均收入達到18,000美元(約14.13萬港元);到2045年,成為繁榮穩定的發達國家。觀乎越南近年的高速發展,要趕上泰國或許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