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天災、蝗禍催生糧食危機 今年恐億人餓死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導讀:10月9日,諾貝爾和平獎正式公布,由聯合國旗下的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WFP)奪得。2020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持續已大半年,不論富裕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經濟活動受限,失業問題加劇,基層三餐不繼。聯合國4月警告,今年將會有數以億計人餓死,恐較死於新冠肺炎者更多。

大流行之下,全球農業從人手、物流、生產成本以至顧客訂單飽受影響,加上今年蝗災、極端天氣等多重威脅,糧食供應不穩定。更何況,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對肉類及營養食物的需求有增無減,未來我們如何餵飽全人類?這是一道需要全人類深思的問題。

(香港01製圖)

種植獼猴桃和柑橘的中國四川農夫坦言,這是「從事農業近十年來最艱難的時候」。尤其是內地疫情爆發之初,正值關鍵的農務時節,需要適時灌溉和施肥,這些工作決定來年的收成好壞,若農作物未能及時收割,也會腐爛,損失慘重。

原本每年需要聘請多達80名工人的一個四川農場,因疫情請不到人,只好動員全家十多人到農地幫忙,並且工作至深夜。除了欠缺人手,疫情亦影響了肥料、農具的運送,額外成本大增。農夫面對的難題是,不少訂單都因疫情而取消了。原本不愁生意、種植貴價生果的農夫更憂慮經濟疲弱會令消費者轉買較廉價的水果。

氣候暖化引致的乾旱禍及東非農民。(路透社)

在太平洋另一端,就算是農業技術先進的美國,受到的衝擊也不少。加州為美國農業生產和出口的第一大州,據估計,當地農場和牧場今年的損失可能高達86億美元(約666.7億港元),當中以乳製品、核桃、杏仁和葡萄酒釀造最受打擊。由於當地的餐廳和學校關閉,業界失去了很多訂單。

加州聖華金農業局行政總監Bruce Blodgett表示:「因應疫情關係,農業活動要實施維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如要分隔員工、靠較少人工作等,這些都會增加成本,但農產品的售價卻不升反跌。」

疫情中斷物流 氣候衍生蝗災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向《香港01》解釋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疫情主要影響物流,以至農作物的收成是否合時,現時所見對農耕的影響並不太嚴重。」但疫情影響農民收入,而且飢餓和貧窮問題掛鈎,是次疫情帶來不少後果,長遠而言會影響農業生產力。

隨着全球經濟增長及物流發展蓬勃,農產品傾銷到世界各地,如今疫情卻使全球物流嚴重受阻。林漢明說:

(疫情)再持續下去,會嚴重影響經濟和購買力。大規模農業生產所需的種子、農藥、機械都依賴物流運輸。

物流和農業銷售鏈遇上阻礙,農業生產和經濟可能回到從前受區域限制的水平,而長遠需要視乎疫情發展,始知何時能恢復正常。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

林漢明指出,氣候變化對當前糧食危機的影響可能更值得關注,而且情況更為嚴重。他舉例,旱災、水災等極端天氣除了有機會令全年作物失收。另一個問題是害蟲,害蟲害怕冬天,難以捱過低溫,不少蟲卵在寒冬凍死,但近年全球氣候升溫,害蟲可捱過冬天,繼續繁殖。溫度和濕度的上升導致各地蝗災出現,加上季候風的模式轉變,蝗蟲可飛到更遠的地方。他指出,疫苗和藥物可控制疫情,但氣候變化問題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

過去幾年,極端天氣現象頻仍,歐洲以至西伯利亞的熱浪尤其明顯。此外,印度不時發生旱災,對仰賴雨季帶來雨水的農民造成嚴重影響,大大打擊收成和收入。近月中國內地的水災亦影響到不少農民,大量農地和農作物遭淹沒。

水災不僅摧毀房屋道路,對農業生產和運輸亦帶來衝擊。(路透社)

林漢明相信,因應氣候變化,適合用於耕作的土地減少了,用以灌溉的水源需求增多,對地球的淡水資源帶來一定壓力。

「飢餓病毒」為禍 每日萬人餓死

水災、旱災、蝗災不絕,今年還碰上當代最嚴重的疫情大流行,導致整體糧食生產、運輸、分配,面臨更巨大挑戰。

樂施會7月發表名為《飢餓病毒》(The Hunger Virus)的報告,警告這場疫情將令糧食危機惡化,糧食生產商面對供應鏈切斷等障礙,不少人或失業,或收入減少,而且無能力購買食物。許多國家和地區推行封鎖措施,連人道救援物資的付運工作也大受影響。

疫情襲南非影響當地基層巿民,開普敦一處街站派發飯餐。(路透社)

該報告估計,直至今年底,全球平均每天有1.2萬人因疫情相關因素而餓死,而且比遭病毒奪命的人數更多,其中非洲和印度為重災區。聯合國屬下機構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組織(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另一份報告亦顯示,因受疫情影響,可能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

目前,全球有55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億人處於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其中逾半生活在非洲,多達8,000萬人;另外有約4,000多萬人生活在中東和亞洲,其餘不足2,000萬人位於拉丁美洲。

就算富裕的美國,廣泛失業也讓大量民眾出現糧食不足的困境。(資料圖片)

拯救美國人免於捱餓 「食物券」的前世今生

麥肯錫全球管理顧問公司估計,新冠疫情可能導致非洲農業出口損失48億美元(約372.1億港元),並直接影響1,000萬非洲農民的生計,恐進一步打擊這些地區的糧食供應。

早在疫情爆發前,全球糧食供應情況已經不斷惡化。去年全球糧食危機的惡化速度是過去幾年最高,總飢餓人口達到8.21億人。從去年底至今,世界各地接連爆發了蝗災,禍延東非、中東和印度,還有澳洲山火和新冠肺炎疫情,其中非洲沙漠蝗災和疫情增加了全球農產品供給的不確定性,引致糧食市場波動。

沙漠蝗蟲於今年1月成群結隊侵襲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肆虐面積超過四分之一國土,種植小麥、油菜、小茴香和馬鈴薯等合計2.5萬公頃的農地接連遭殃。在75%受蝗災肆虐的農地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農作物慘遭毒手。蝗蟲亦肆虐於東非、中東等地,多地農作物損失慘重。

今年起蝗災不斷,東非肯尼亞也是重災區之一。(路透社)

「全球各地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加上內戰、蝗災等禍害,而且天氣持續乾旱,正在影響全球糧食流動率,導致糧食短缺危機。」美國史丹福大學食品安全與環境中心主任David Lobell發表研究報告分析,造成這場糧食危機的最重要因素,與低收入勞工收入下降有關。

他指出,這群低收入勞工多從發展中國家移居到富裕國家,工作後寄錢回老家。可是,疫情使這群外勞失業,收入大減,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受到影響,並引起糧食短缺問題。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2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3日)《疫襲農業 天災蝗禍引爆全球糧食危機》。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5期《01周報》精選內容:

當「抗爭」遇上「鬥爭」 選舉延期 香港重啟

評戴耀廷被解僱—「學術自由」成為所欲為的「保護傘」?

疫襲農業 天災蝗禍引爆全球糧食危機

心理輔導與法律支援並行 專家設平台 助被捕青年覓曙光

由歐美燒到亞洲 「退休之火」蔓延

顛覆共食制 養生另有道 疫情重塑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