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為何對造車「不感興趣」?
「我已經多次強調,未來是屬於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的。非自動駕駛的汽油車在未來將像騎馬一樣罕見。雖然馬依然存在,但它們已經成為一種小眾工具」。
在特斯拉(Tesla)的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Elon Musk)依舊在為其傾盡心血的自動駕駛系統FSD搖旗吶喊。
這已經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強調Tesla的定位——不是汽車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公司。即使在三季度汽車業務表現回暖、利潤顯著增加的背景下,馬斯克依舊不願意將Tesla定位為一個單純的「汽車製造商」。
在10月24日財報電話會議的言語之間,馬斯克對於Tesla商業邏輯的規劃和野心都在言語之中顯露無疑——Tesla的造車、儲能等業務,都只是成為一家AI公司的階梯。
雖然馬斯克此前表示自己的畢生心願是「死在火星」,但這並不代表他因此而喪失了「商人」的底層身份。除了詩和遠方之外,Tesla對造車「不感興趣」的原因只有一個:其它地方有更賺錢的可能。
汽車業務仍是短期內的「命根」
客觀來說,現階段的Tesla依舊是一家依靠汽車業務運轉的企業,而市場對此反應也十分明顯。
對比來看,10月11日,Tesla舉辦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發布會「We,Robot」之後,股價下跌了8.78%,市值一夜間蒸發了670億美元。但在三季度財報公布了汽車業務和整體營收的利好之後,Tesla股價大漲16.08%,市值大漲1097.48億美元。
從核心財務數據來看,Tesla第三季度的亮點可以總結為三點:銷量更高、成本更低、利潤大增。
對於第一點,2024年第三季度,Tesla在全球交付電動車約46.3萬輛,按年上漲6.4%,按月提高4.3%——創下2024年季度交付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在46.3萬輛的總銷量中,8年未換代的Model 3和5年未換代的Model Y銷量總計44萬輛,佔比高達95%。
對於第二點,Tesla的汽車單車銷售成本降至歷史最低水平,約為35100美元(摺合人民幣25萬元),並且Tesla首席財務官瓦伊巴夫·塔尼婭(Vaibhav Taneja)承諾公司將繼續側重降本。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家車企,Tesla的能源業務也表現強勁。一方面,Tesla的儲能業務收入23.76億美元,按年增長52%;另外一方面,Tesla三季度的碳積分收入為7.39億美元,為史上第二高的表現。
綜合來看,Tesla三季度總營收251.82億美元,總毛利49.97億美元,毛利率達到了19.8%,高於第二季度的18%和去年同期的17.9%。
從現階段來看,汽車業務和能源業務仍然為Tesla貢獻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在隨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透露了幾個關於未來的計劃:1. 2025年上半年推出一款低於3萬美元的平價新車;2. 預估Tesla銷量增長20%—30%;3. Cybercab自動駕駛出租車將於2026年量產,目標每年生產200萬輛。
從傳統車企的角度出發,一個品牌一旦走向高端,當務之急是推出更高售價的車型來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
但仔細觀察Tesla的商業邏輯就會發現其中不符合直覺的部分:為什麼一家定位高端、已經形成品牌影響力的公司執着於推出3萬美元左右的低價車型?
賣車是賣「下金蛋的雞」
「製造一款售價2.5萬美元而沒有FSD能力的汽車沒有意義。那將是一個與我們理念完全相悖的決定。」
「所有的車輛都會是電動的、自動駕駛的。坦率地說,現在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但大多數汽車公司尚未認識到這一點,未來他們會因此受到影響。」
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針對Tesla的願景做了再一次的強調。簡單來說,賣車從來都不是Tesla的最終目標。依靠更便宜、更親民的車提振銷量,在FSD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之時依靠巨大的存量獲取源源不斷的訂閲收入、依靠自動駕駛且成本低廉的Robotaxi大規模進軍出行市場——這是Tesla反覆強調自己不是一家單純車企的原因。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Tesla把自己的車看成未來「能下金蛋的雞」。「金蛋」是軟件收入,「雞」則是賣出去的車。從這個角度出發,重點不在於「雞」的品種,而在於「雞」的數量。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TeslaFSD的開發成本已經在數年間攤薄。一旦無需人類監管的FSD大規模落地,產生的後續收入幾乎是純粹的利潤。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補充到:「我對Cybercabs在2026年達到批量生產充滿信心。我們預計每年生產至少200萬輛Cybercabs,這將分佈在多個工廠,最終可能達到每年400萬輛。」
如果說私人車主對於FSD的訂閲需要在未來花費時間來建立認知,那麼顯而易見的是,作為一款Robotaxi,Cybercabs完全為商業出行服務。這是最大程度利用FSD產生收益的方法。
在此前「We,Robot」發布會上,馬斯克表示Cybercab的整車成本會低於3萬美元(約23.4萬港元),出行成本會做到0.2美元/英里。作為對比,目前北美網約車的出行成本為平均1美元/英里。
粗淺估算FSD後續能夠產生的巨大收益空間,大家就會更容易明白馬斯克「孤注一擲」的驅動力在哪。
目前,Tesla下線了超過700萬輛新車。以北美FSD每月99美元的價格為基準,如果25%的用戶選擇訂閲,那麼產生的年收入約為21億美元。
按照Cybercab每年200萬輛的預估產能計算,目前出租車的年均行駛里程約為10萬公里,以2美元/公里的服務費為基準計算,Robotaxi業務每年能夠產生的收入約4000億美元——約為2023年Tesla總營收的4倍。
為了支撐此規劃,Tesla在AI訓練的硬件上投入巨大。今年6月,馬斯克曾表示今年將花費30億至40億美元用於購買英偉達硬件。
根據本次財報電話會中的數據,Tesla計劃在10月底前在德州超級工廠部署5萬個英偉達H100處理器。根據Tesla的規劃,到2024年底其將擁有8.5萬塊英偉達H100——按照每張H100的算力為1P估算,那麼Tesla年底將擁有85 E FLOPS的算力。
「Tesla期望在2025年第二季度之前,自動駕駛系統的表現能夠超越平均人類駕駛員的水平,並進一步減少碰撞的可能性」,馬斯克表示。根據規劃,Tesla現有車型的輔助駕駛會從FSD有監督版迭代到FSD無監督版,預計明年在加州和德州率先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FSD的核心能力在於視覺算法,但Tesla在AI訓練硬件上的投入不完全是為了自動駕駛領域。根據Tesla的規劃,人形機械人將也會採用和FSD同源的傳感器和視覺算法,而在馬斯克的規劃中,人形機械人也將成為Tesla未來營收的頂樑柱。
「僅人形機械人擎天柱一項就能帶來20萬億美元的市值,而自動駕駛汽車的市值可能會達到5到10萬億美元。Tesla實現10倍於當今最有價值公司的估值是有可能的」,今年6月,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如此表示。
按照蘋果、英偉達約3.5萬億的市值估算,馬斯克對Tesla未來的市值的期望超過30萬億——前提是,所有的「雞」都能順利產下「金蛋」。
從目前來看,FSD能否在所有場景下都超過人類駕駛水平、看似成熟的算法是否存在隱性的致命缺陷、監管機構能否批准無人駕駛車輛大規模運營……這些問題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後製造業時代,車企如何賺錢
車的商業模式有三種:製造業的商業模式、消費品的商業模式和科技企業的商業模式。對於製造業的商業模式,大概有10個點的毛利率就可以了。而要成為一個科技企業,則需要達到20個點以上的毛利率,才能支持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
理想汽車CEO李想曾經這樣總結汽車企業在不同商業模式下的毛利率區別,這其實也在解釋為什麼全球車企都在擺脱「製造業」的身份,找到新的收入可能性、成為一家科技型企業的原因——商業模式的不同決定了營收能力和企業的上限。
由此,汽車行業或許應該一體兩面地看待激進的Tesla和喜歡做「賭徒」的馬斯克。
一方面,美國式的巨頭企業、明星CEO帶來的可能是一家獨大的專橫或是技術壟斷的困局。
從這個角度而言,比起Tesla的冒進,我們更需要走穩汽車產業鏈上的每一步。近幾年,國產車企抓住機遇、突破了長久以來的天花板,在這種場景下,攜手共進、繁榮整個行業是最大目標。
另外一方面,Tesla的商業模式也能夠給行業帶來新的思考:在智能汽車成為大趨勢的浪潮下,車企如何擺脱虧損,建立良性商業循環?如何利用新技術帶來新的營收增長曲線?
作為新生事物,智能汽車的發展之路尚沒有標準答案。長周期、高投入的背後是無數種帶來顛覆的可能,而這也正是這場遊戲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