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匠相傳】劉惠鳴談粵劇 舞台如天橋 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粵劇服飾糅合歷史元素,配合誇張化妝,形成獨特的舞台效果。戲服華麗典雅,妝髮深刻鮮明,而且不同的樣式各具象徵意義。透過「揚鳴粵劇團」總監劉惠鳴老師的分享中,讓我們從粵劇中發現不一樣的穿戴藝術。
攝影:吳鍾坤
不一樣的粵劇穿戴藝術
「寧穿破,莫穿錯」這句戲行諺語,強調演員服飾穿戴的重要性,觀眾通過演員身上的戲服、頭飾和飾物等等了解角色:「不論在戲服與妝髮上,在舞台上都是比較誇張的呈現方式,目的是要令到最遠離舞台的觀眾都能看得見。當一走上舞台時,看看我們的打扮,你就知道角色是忠或奸。」劉老師更提及到不論服飾、頭飾和鞋履,全都是手工訂製:「現在很難找到人訂製戲服,不過有些人會走去北京找老師父製作,但做出來的衣服卻失去了廣東粤劇的味道,所以要不斷修改,直至滿意為止。」原來,頭飾、服飾和鞋履都需要找不同的師父訂製,劉老師更有一套戲服,訂製了三年才能完成,手工訂製質量當然好,但價錢也不可看少:「人工都是放在治裝費上。」
戲服上的花紋圖案,既是裝飾又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例如龍代表權威、虎代表勇猛等等,早期這些花紋圖案都利用珠片縫制:「珠片的光度,能使戲服更閃爍耀眼。」不過這類服裝較花時間及重身,後來更漸漸被傳統刺繡取替。聽劉老師說,戲服變化最大的是,有些女孩子的服飾已不是繡花,而是利用印度布料來製作戲服:「只要所有表演者在舞台上,都能夠穿戴一致性的戲服,其實甚麼設計也不是問題。」
「衣箱」是代表甚麼?
「衣箱」是演員放置戲服的地方,問到劉老師多年收藏了多少戲服,她則回應我:「我也沒有數算過,大約十幾個衣箱吧。」不過在粵劇行業之中,有個職位也稱之為「衣箱」,主要負責戲服和道具等管理,其實就像時裝騷的Dresser似的:「做『衣箱』是一個非常高深的學問,因為所有衣服都必須懂得如何穿戴,很多更衣功夫都非常繁複。」粵劇的穿戴,也是一門藝術。劉老師更透露,雖然現在有學做「衣箱」的課程可報,不過入行的人則越來越少,通通都轉向話劇界發展。除了粵劇,其實這門隱藏在該傳統文化中的職業,也需要傳承下去。
粵劇傳承之路
「將上一代的藝術傳承去下一代,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粤劇這行的人都是比較保守和封閉,他們不想把自己的功夫傳給任何一個人,因此不熟識的人,通常都會覺得粤劇十分神秘。」粵劇在香港始終屬非主流娛樂,而這個傳統文化確實受了不少衝擊,因此粵劇更需自強不息,才不會輕易被社會淘汰,正如劉老師所說:「現今的思想,已經不像舊時那樣,變相人們更希望把這個文化傳承下去,並願意把當中的技巧教授給後輩,但願他們可以欣賞這門藝術。」身為粵劇老師的劉惠鳴,她小時候的志願,就是想當一名老師,如今夢想成真,並表示教導別人是一種責任,多年從事粵劇教育工作的她,對於推動香港粵劇貢獻良多,自自然然為粵劇傳承之路,多了一份使命感。
隨着時代轉變,或許很多人認為粵劇是上一輩的文化,加上舊事物陸續被社會淘汰‧‧‧‧‧‧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往往都是最珍貴的寶藏,一旦消失再後悔也沒有用,而粵劇仍能生存至今,也多得前人把它傳承下去,我們才有機會感受到它的魅力。
緊貼【01眾樂迷】Facebook專頁: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