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情與慾望:蘿莉塔服裝與戀童癖

撰文:添子
出版:更新:

在芸芸的日本次文化中,蘿莉塔文化(Lolita)相對為人熟悉,但原來蘿莉塔風格服裝源自陰沉扭曲的戀童癖故事?

(視覺中國)

蘿莉塔眾所周知是「ロリータ」的翻譯名稱,在日本自成一派的服裝次文化。一如所有的次文化,蘿莉塔擁有不同的風格流派和分支,但總括來説,他們的服裝多演變自歐洲維多利亞時期的服裝,擷取喱士、荷葉邊、束胸衣、大散裙等誇張華麗卻古典的元素建構而成,並根據色系、剪裁,以及與不同流行文化(如搖滾、龐克、甚至傳統和服等)融合而決定流派。但所有的蘿莉塔都講述一個關鍵——就是可愛而年輕的美麗。

1962年由著名導演寇比力克執導的《一樹梨花壓海棠》。(網上圖片)

與戀童癖扯上關係的名字

可知道蘿莉塔為什麼叫蘿莉塔?這名字源自1950年代末,一本由俄羅斯著名作家Vladimir Nabokov創作的小説《Lolita》,講述一個中年教授愛上12歲繼女蘿莉塔的黑暗愛情故事。小説後來更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最引人注目的非由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1962年版(譯名為《一樹梨花壓海棠》)。作品轟動文壇及電影界,因此在主流文化中,「Lolita」漸漸演變成戀童癖(Pedophilia)的代名詞。

電影《下妻物語》由深田恭子飾演的女主角桃子,便是鍾情蘿莉塔文化的少女。(網上圖片)
日本動漫也是蘿莉塔文化的發展平台,圖為著名蘿莉塔動漫《薔薇少女》的海報。(網上圖片)

「Lolita」的日本化

至於這種被稱之為「Lolita」的次文化何以因此命名,如今已不能考究,而大部分蘿莉塔愛好者(不論是喜歡觀賞或喜歡穿着的人)亦不認為這種服裝會與戀童癖扯上關聯,但透過觀察文化脈絡,其實還能看出些蛛絲馬跡。蘿莉塔文化宣揚可愛、年輕、純潔而脆弱的形象,結合日本獨有的「正太」動漫文化,這些莉塔愛好者透過非主流的服裝風格和幻想身份建立獨立小圈子,擁有逃離殘酷現實生活的強烈慾望——同樣是慾望,「Lolita」次文化的「戀童」並非暗示對未成年人的性慾,而是渴望變成備受愛護的小孩,是另類的慾望投射;這種文化的衍生與日本高壓嚴謹、難以向上流動以及缺乏空間的文化環境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