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Lai:時裝是行走的建築
文學研究中有種理論叫「文本互通」(Intertext),意指不同範疇的作品相互對照、參考,從而衍生出新的創作,時裝與建築正是如此關係。《一物》早前訪問英國註冊建築師黎雋維(Charles),大談兩者的連繫。
看國外的時裝評論時常會看到記者形容一套衣服很「architectural」,以前總覺得不以為然,普通一件衣服怎麼能跟萬丈高樓相比?後來看多了製衣背後的過程、對剪裁結構了解深了,才漸漸明白時裝設計何以跟建築相比。從設計構圖、製作紙樣到生産,時裝和建築的創作過程竟然如此相像。
受訪者Charles深諳建築之道,一語道破兩者關係:「建築理論中有『Tectonics』一說,講的是不同物料的結合;建築用硬物料,時裝用軟布料,其實異曲同工。」譬如傳統中國建築的入榫方式,建造出的房子不但結構堅固,榫卯結合的位置亦拼成獨特形狀,實用之餘不失美感。反觀時裝設計中種種處理布料的方法,如立體剪裁、皺褶、布雕,以至最普遍的A-Line、傘裙等,其實都是利用不同的接合方法營造特殊效果。殿堂級設計師如川久保玲、三宅一生、Cristóbal Balenciaga、Christian Dior等,都是將建築構想融入衣裙結構的前瞻者。Charles笑說:「形容時裝為行走的建築也不為過!」
除了同樣注重結構美感,時裝與建築都深受時代和文化影響。Charles說:「人體其實像建築物的骨幹,撐着外在的衣服;但因應不同的剪裁、花樣、款式,展露身體的位置和比例亦有所不同,因而呈現出極具年代感的獨特風格,也算間接反應歷史。」1920年代的「Flapper Girls」、1960年代的「Space Age」、1980年代的「Yuppie」固然是經典的時裝風格,後世設計師亦常以此為靈感啓發;其實建築亦有「Rococo」、「Bauhaus」、「Art Deco」等不同時期的特色,同樣對時裝設計師影響深遠。
從今季時裝周回溯歷史,在天橋上出現過的「architectural pieces」固然多不勝數,建築師與時尚品牌的跨界聯乘亦時有所聞,讓《一物》帶讀者們細看以下出色設計:
訪問:方太初
剪輯:鄧啟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