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與芬蘭將申請「入會」 這將是更能威脅俄羅斯的北約東擴
芬蘭與瑞典5月15日先後宣布將申請加入北約。兩國代表14日到德國與北約成員國舉行非正式會議。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稱如兩國提交申請,已準備好啟動快速批准程序。本來申請加入北約需30成員國一致同意,過程需時1年。
芬蘭和瑞典兩國,前者因為二戰以來來自蘇聯的地緣政治壓力,後者因為對於自身和平、中立「人道主義超級強國」的定位,都有着悠久的中立歷史。到了1995年兩國一同加入歐盟,改變了它們的中立,然而「中立」一詞依然是主流的政治認定。這一次俄烏戰爭引發兩國迅速轉軚,可算是一場歐俄地緣政治的歷史性轉變。
俄國的「軍事技術」威脅
早在芬蘭擺明「入會」立場時,俄羅斯外交部作出嚴厲警告,指俄國將被迫採取包括「軍事技術」及其他性質的「報復行動」,用以制止此舉所構成的國家安全威脅。當俄方用上「軍事技術」一語之時,大家都會記起去年12月,正當俄方極力否認其正計劃對烏動武之際,普京就曾用上同一個模稜兩可的用語作要脅。其結果若何,大家有目共睹。
當然,如今俄方的常規戰主力正困身於烏克蘭的艱難戰事之中,此等「軍事技術」行動在短期內大概只能以加大波羅的海俄國領土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的軍事部署,或者網絡攻擊等非常規手段來實現。
對此早有準備的芬蘭和瑞典,大概不會過份擔心其在申請加入北約之後的「空窗期」會遭遇到來自俄國的重大攻擊。而且,兩國有歐盟的共同防衛條約支持,近日亦與有核威懾力的英國各自簽署了雙邊共同防衛協議,也可算是為此「空窗期」買好了很大可能用不着的保險。
兩國加入北約,當然是希望得到美國的安全保證。但反過來看,其實兩國的加入也將大大增強北約的地緣實力,以至對俄羅斯的安全威脅。
兩國加入的「嫁妝」
與一系列新加入北約的東歐國家不同,芬蘭和瑞典(特別是前者)向來也是「武裝中立國」的代表,除了一直有與北約進行軍事合作之餘,也具備先進而充足的軍事實力。加上兩國在北極圈,以至波羅的海的地緣位置,以及芬蘭將北約與俄國陸上接壤邊境增長一倍的事實,將是對北約軍事實力的正面加成,而非被動地求索美國的軍事保護。
人口只有550萬的芬蘭,可迅速動員的兵力高達28萬人。雖然其常備兵力只得2.2萬左右,但芬蘭從沒有跟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在冷戰結束後廢除徵兵制,其每年徵兵訓練人數與其總常備兵力相等,而且後備軍人退役之後也不時需要參加演練,以維持其專業性。
因此,即便其空軍和海軍使用上AGM-158聯合空對面遠攻飛彈(JASSM)、RIM-162進化型海麻雀飛彈(ESSM)等高技術武器,其所有空軍和海軍的支援人員也能由徵兵入伍或後備役軍人擔任。
而且,芬蘭在冷戰之後依然維持了新型武器的採購。其在1992年就購入了64架F-18戰鬥機,其後也從荷蘭、韓國等不同國家引進了各種常規戰爭的先進配備,包括坦克、榴彈砲等,在2021年也向美國採購了64架F-35戰鬥機。其所擁有的大砲數量在歐洲各國中排行第一,其陸軍規模也只僅次於土耳其。
目前,芬蘭的軍費開支已佔其GDP的1.9%,自俄烏戰爭爆發後更是有增無減。可算是一入北約即能滿足以GDP 2%作軍事支出的非強制性條件。
同時,芬蘭自身也有高度專業化的軍工企業,其四至六成產出皆輸出國外;而芬蘭軍隊也長期有在外參與維和行動的經驗,累積了不少實際軍事行動的經驗;其政府更有所謂「全面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的政策,以官方和民間的合作去保證受戰爭威脅時社會的關鍵功能可繼續運作。
如果以蘇聯時代配備為主的烏克蘭軍隊——甚至可以說是前蘇聯時代的配備:烏軍使用自1910年已面世的PM M1910機關槍對抗俄軍,開戰後就一直受到各界關注——至今也尚且能攔下俄軍的閃電戰,芬蘭將一個更難纏的軍事對手。
另一方面,雖然瑞典在維持作戰能力上面似乎及不上芬蘭(人口接近芬蘭兩倍的瑞典有常備兵力2.4萬、後備兵力3.2萬),其在2010年至2017年間更曾中止和平時間的徵兵制,可是自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之後,瑞典已啟動了軍事改革,在2015年2025年的十年間將軍事開支提升一倍,並於2028年達至GDP 2%的水平。
不一樣的東擴
而且,瑞典也有強大的空軍產業,其獅鷲獸(Gripen)戰鬥機曾被評為服役當中最具能力的第四代戰鬥機。其加入將能增強北約北緣的空戰能力和保護北大西洋航道的能力。
同時,瑞典擁有位處中央的波羅的海最大島哥得蘭(Gotland),掌握了波羅的海的通航要道。如果北約在此設置前沿軍事基地,這將直接震懾港上交通需經過波羅的海的加里寧格勒及聖彼得堡。到時候,波羅的海基本上將成為北約的內海。
而隨着全球暖化,北極圈航道開通的可能將帶來新的地緣軍事競勢,讓芬蘭、瑞典加入到挪威、丹麥、冰島早已歸屬的陣營,將有助加強北約對北極圈的力量投射。
進一步而言,在國防相關的高科技層面,例如在5G技術上,除了中國華為外的兩大巨頭也分別是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這更將有助北約在未來將物聯網運用在軍事上的長遠發展。
相較於芬蘭、瑞典加入北約,烏克蘭加入北約只能是「美國保護傘」在地理上的延展。從克里米亞事件之前,北約從無在前蘇聯勢力範圍國家駐軍的現實來看,烏克蘭的加入雖然會對俄羅斯造成巨大的心理衝擊,但卻是冷戰以來北約向東接收軍事弱國的一貫路向,其加入的結果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美國保護。
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向來是俄國從陳兵邊境至正式開戰的一大目標,如今俄方似乎換得了烏克蘭承認其不能加入北約的現實,但另一方面卻不只營造出北約繼續東擴的形勢,更使這種東擴出現了能實質上增加北約整體實力的走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