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裙褂製作等10項技藝 獲薦列非遺代表作
2015年施政報告指出,將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的措施,事隔兩年,非遺諮詢委員會今日(12日)宣布,經專家和學者討論後,從非遺清單的480項目中挑選10項,建議列入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包括香港天后誕、食盆及裙褂製作技藝等,有關代表作名錄擬議項目今起進行公眾諮詢,為期三個月。有老裁縫表示,現今物質豐富,傳統以人手製造的唐裝已漸被淘汰,冀裙褂製作技藝列入代表作名錄後能將這文化傳承下去。
非遺諮詢委員推薦的10個項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士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及戲棚搭建技藝,當中南音和裙褂製作技藝,正面臨行業息微和失傳等問題。
裙褂製作青黃不接 步向息微
從事裁縫行業逾六十年的馮鍶表示,長衫、裙褂於六十年代大受歡迎,當時全行有三千多位裁縫師傅,惟現今物質豐富,傳統以人手製造的唐裝已漸被淘汰:「𠵱家啲人買衫落街買就係,點會嚟造衫。」經歷行業全盛時期的馮指,造衫有很多複雜工序和細節,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對行業息微感到可惜,「𠵱家好多做裙褂都係結婚用,唔會有人造唐裝過年」。
梁凱莉是本港少有南音發燒友,她介紹這們較冷門的技藝時說,南音沒有唱譜,只以廣東話的平則來配合韻調,故唱者可於演奏期自由發揮,與唱作人無異:「我上段唱漏咗可以係下段加入,後面嘅配樂會配合我。」她續指,南音是香港二十世紀初的流行娛樂,當時演唱者多為失明藝人,以說故事的方式彈唱,而現時南音唱腔曲調已大多融入粵劇中。
新界鄉村食盆文化已有數百年歷史,為本港獨特飲食文化之一,象徵族人團結和家族維繫,今次亦被建議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巧合今日是正月十六日,大埔頭村流光堂第26位傳人鄧文龍要準備約140個盤盆菜份量,故今早6時已開始煮盆菜,多年來他堅持傳統用柴火來煮盆菜:「好難形容畀你聽,但味道好味好多、有柴香。」他又指,坊間的盆菜材料是分開煮,味道跟圍村盆菜不同,「即使要煮到70歲都會堅持自己煮,煮到有人接班為止。」
市民撐港式奶茶、裙褂製作
從事教育的姚小姐認為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以及戲棚搭建技藝別具特色,笑指自己中學制服亦是長衫既古典又漂亮,加上傳統工藝有本土特色,擔心未來會失傳。28歲的張先生,則對於港式奶茶可入選感興奮,形容是實至名歸。不過,亦有市民認為有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未有聞及,如南音、正一道士傳統等,冀政府應多宣傳,令市民對於本港文化工藝等有更多認知和了解。
代表作名錄料有20個項目 今年中公布結果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各締約國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就此,港府已於2014年6月公布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括480個項目。今次是從中抽出10個,選入代表作名錄。非遺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指出,除今次公眾諮詢的10個建議項目外,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10個項目,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等,將自動被納入代表作名錄,即首份代表作名錄將共20個項目,正式名錄料今年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