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題】孩子,你所不知的薄扶林村舞火龍故事
也許你會嚐月餅、賞月賞花燈來度過中秋節,而觀看舞火龍應是最熱鬧的一個慶節活動,可是你知道香港有幾多個地方還在舞火龍?在鑼鼓聲中,眾多村民及義工揮動着火龍在村內或街道上穿梭的景象,除了耳熟能詳的大坑及坪輋村於往年初辦舞火龍活動外,你又是否知道港島的另一條火龍在村內躍動多年呢?
閃爍的火龍之美,合眾之力撐起,背後又有多少辛酸血汗史?中秋前夕,有紮火龍師傅舉辦了一個親子燈籠班,希望以新的方式讓下一代對竹藝品有更多的認識。我藉此前來拜訪在薄扶林村成長兼負責紮起火龍的吳江乾師傅,又與他的細囡遊走村內,細看歲月的痕跡,了解火龍的故事。
攝影:羅君豪
近日天氣不穩,已下了連場大雨,這天亦不例外,道路的一旁有間用竹建成的小屋,格外醒神,門外掛了一個「百年火龍」的木牌,帶點古樸的味道。走進屋內,約百多呎的空間,只有兩張小枱、工具,四周鋪滿大小不一的竹藝作品,如細小版龍頭、鳳、魚、燈籠等,雖然地上有不少因破竹而四散的碎屑,但這樣簡樸、素雅的細小空間就是吳江乾火龍師傅的工作室。
你見過真龍了嗎?……你未見過,我就見過了。
鬼馬火龍師傅 談笑風生論火龍
「你隨便問啦,你唔介意,我就一邊做一邊講。」吳師傅豪邁爽快地對我說。
這天太太要上班,大仔外出,只有讀小五的細囡嘉善在幫爸爸整火龍。看見工作室內擺放了手工精緻的龍頭及竹藝品,師傅亦帶我到村內的學校,暫時擺放着由他紮起的兩條約60米長的火龍及因興趣使然,而紮起的一隻鳳凰,我由衷地讚嘆他的手藝。他打趣地笑問:「你說神似,你見過真龍了嗎?」這樣的反擊,令我霎時啞口無言,我立即加速腦筋運算,尋找合適答案,苦思一番後,師傅再道:「你可能在廟宇、歷史書中見過龍的形象,其實所有東西、傳說的,神唔神似,都只是憑空想像,沒有什麼真假。你未見過『真龍』,我就見過了!……帶囡囡去睇醫生時,『真聾』就見過!哈哈!」雖然未見真龍,師傅的龍又是怎樣紮起?
有冇聽過本地薑唔辣?即係我地成日都在,就唔值租。
「靠山食山」的火龍
19世紀時香港有瘟疫,村民為了消除瘟疫及祈求平安,火龍由此而起,如今成為香港獨特的風俗,而薄扶林村每年中秋的舞火龍活動,亦有「靠山食山」的見證。那些火龍的材料從何得來?紮龍主要利用竹定型、禾草為成型的主要物料,用鐵線鞏固,最後於中秋節當日上香便成活靈活現的火龍。以前村民所用的竹是上山砍,禾草剛是取自村旁的牛奶公司牛房,物料盡量取之天然;如今竹是訂回來,禾草便與社福機構合作,取自合作的農場;龍鬚則是榕樹根、龍尾是葵葉。
這天雖然下起大雨,但師傅用一個白色膠袋蓋頭,然後戴上草帽,帶領我、囡囡及兩個學員到附近的地方取龍鬚及龍尾。囡囡大聲笑說:「哈哈,點解爸爸做左膠袋超人?」其實用膠袋蓋頭是為了防止漏水,這樣的生活小智慧,不是這樣的下雨天,亦難以活現於眼前。當我們回到工作室,師傅教我破竹、削竹,因為竹簿才可屈曲,看見他手起刀落,揮灑自如,紮龍是如何開始?師傅笑說,以前薄扶林村有七八條火龍,7、8歲時,每逢中秋吳師傅與其他村童草草紮出一條條小火龍,向每家每戶逗利是,他說:「如果是一蚊、兩蚊已是大戶人家了。」到他廿歲時,居民協議每年統一籌備火龍,紮龍的責任便在他身上。如今師傅年過半百,有沒有人繼承手藝?他問我:「有冇聽過本地薑唔辣?即係我地成日都在,就唔值租。」
我是一個夕陽藝術家
師傅笑言,其實也沒有想過做了紮火龍的師傅,一切隨緣,最重要是滿足到自己。看見師傅不只是紮龍、鳳、魚,自創燈籠也有,時代轉變,他自嘲:「我係一個夕陽的藝術家。」囡囡立即回應:「你是一個無錢的藝術家。」師傅平日早上賣魚餬口,黃昏至晚上是藝術家,有心情時便做不同的創作。他說自己要轉型了,由一個火龍師傅轉為竹藝藝術家,閒時創作不同的竹藝品,亦希望透過多方創作,令更多人對竹藝有興趣。
確實,一個手藝的傳承也很重要,恰巧今天來了一對夫婦學員Winnie及阿全,逢星期日來紮3小時不等,他們說已學了46小時。師傅開懷地說:「呢兩公婆都萬中無一,大家又要搵食,又忙,邊個想來學,有些更是半途而廢,你想學就要簽『生死狀』呢。」那麼囡囡呢?師傅說最重要是她有沒有興趣,「無興趣都無得搞,到佢識得珍惜,我可能都瞓左覺」。我暗中問了囡囡喜歡紮龍嗎?她笑說:「不喜歡紮龍,但喜歡整動物,今年整了一隻未完成的兔子。」
雖然師傅似是看透人生的語氣,可是囡囡自動「坐定定」,幫爸爸整龍舌的部分,師傅立即流露出安慰的眼神及滿足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