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School】鮮魚行學校校長門常開 獎勵學生送罐頭電飯煲
早前有網絡的家長群組選出全港Happy School的小學名單,當中位於大角咀的鮮魚行學校更榜上有名。鮮魚行學校在前任校長梁紀昌帶領下,成為香港無人不知的基層名校,在梁退休後,2015年的新學年由副校長施志勁接棒,管理這所基層學校。
一般學校獎勵學生,多會送獎狀、書劵等,但在這裏,送的卻是學生家裏欠缺的家電及食物,如電飯煲、電風扇及罐頭等,看到學生捧着這些禮物滿足地離開,開心地回家跟家人一起分享,施校長感覺特別窩心。
「Happy school是既能夠學習,也能樂在其中。」施校長說。
攝影:龔嘉盛
攝錄:李啟康
「一間學校的運作要加很多情在當中,你看到校內有很多標語鼓勵他們(學生),我不喜歡用鬧、罰的方式去處理,要給孩子多一點成功的經驗,告訴他們『係得嘅』,那是很有用。」
鮮魚行學校被家長們推選為Happy School,施校長直言:「我經常都說,Happy school不是說不用做功課,完全讓他們喜歡做什麼就什麼。Happy school是既能夠學習,我們也明白學習本身是艱苦的,如果樂在其中,在裏面找到樂趣更重要。」
學生衝校長室 坐校長椅
記得小時候,校長總是端正的坐在校長室,進去的都是因頑皮被他召見的學生,所以大家都不願踏進校長室這道門。但在這間學校,校長室比小賣部更熱鬧更受歡迎。這天,我們來學校採訪,剛好是放小息的時間,我和同事待在校長室,鐘聲響起,不同年級的學生紛紛衝進校長室,有的拿着自己的默書簿、有的坐上校長椅上,將施校長「重重包圍」。施校長坦言學生們一到小息就會第一時間來找他,「我對着小朋友是很包容,你哪有看到有小朋友可以坐校長的椅子?我是希望給他一個夢去實踐。」
在校長室內,施校長將零食分給學生,他們都吃得很津津有味。這個時候,有學生拿着自己的寫作功課給校長看,施校長為他簽名,還送上禮物。事後,施校長表示,「剛才有個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小朋友,他給我看的是writing,我很開心,雖然他考試成績不好,不及格、分數不高,我都一樣簽名給他換東西。我明白一個道理,一直給他成功感的機會,他有這個機會,就會繼續珍惜,繼續去學習。不要理結果是如何,但過程是開心。」
日用品作獎勵 鼓勵學生
大家還記得小學階段,當你成績有所進步時,老師、校長會否有什麼獎勵?施校長透露,學校有不同的獎勵計劃,不單是表現優秀的才有禮物,「進步的有、弱的都有,閱讀的獎勵又有、品行的獎勵都有。差不多每個月我都會有獎頒發給他們,我會請一些社會上成功的人士回來,讓他們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我們的禮物不是什麼書卷,而是食物如罐頭、日用品如電飯煲、電風扇及超市禮券等。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們也會幫助他們的家庭。」
施校長更舉辦了一個「交齊功課得食物」的活動,例如學生上星期交齊功課,學校就會派發一袋食物,入面有米、麵、日用品等。「有一日有個小朋友來跟我說,『我很厲害呀,那一頓飯和那一餐的菜是我努力換來的,我請全家人食飯。』那種感覺是很窩心,我是給小朋友不斷有成功的經歷,讓他覺得有自信,特別我的學生是基層、有一些甚至是單親家庭,他們會沒有自信,缺乏人的認同感,我就製造認同感給他們。」
「我的禮物好多元化,很多人捐很多禮物給我們,玩具、文具、食物、電器,如電飯煲、電風扇、電熱板,我希望學生是換到這些日用品回去幫助他的家庭。我去過他們的家做家訪,很多同學住板間房、劏房,空間很狹窄,我希望可以幫助他們。」他續言。
讓學生更有自信
經過小息,我們跟隨施校長在校內參觀,見到牆上有不同的鼓勵說話,禮堂上的長椅都是畫,六年級的課室門口和牆壁都是學生的畫作。。。雖然校舍地方不算大,但有很多空間給予學生發揮。
施校長說:「我和學生說的都是一樣,成績沒關係。我剛才也說到,機械人比賽不是我們基層學校會參加,那為什麼有同學想參加,為什麼我們都會鼓勵他們去參加,明知可能最後會包尾,因為一個重點是給同學多嘗試,看多一點,也是我學校必須做到的。他們出到去不會輸蝕,很多善心人士幫助學校,雖然我們與千禧校舍沒法比,我們可以提供到學習經歷,有助發掘他們的潛能,增強自信。」
這天放學後,剛好有參與朗誦的學生在練習,為了鼓勵他們,施校長更送上糖果以示鼓勵。雖然施校長說到不會期望學生們會取得獎項,但這個經歷定能讓他們更有自信。
投放資源在英語科上
基層學校的英語相對其他學校,在資源上稍遜,為此,施校長都希望幫助學生,將較多資源投放在英語科上,英語科會分成小班教學,讓學生們更可能在小班教學上學習。記者看到他們上英語科時,學生們都很積極的舉手回答問題,不會害羞。「本來在基層學校,這是第二語言,但你見到他們都很積極起來回答問題,這是自信。這從哪裡學回來?學校周遭環境給他的,讓他充滿自信,不會覺得自己比人差,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同樣有教學經驗的施校長,在教學上引入了電子教學模式,「我覺得靈活性比較大,也更有趣味,學生較以前積極。」為了幫助學生,在下課後還有功課輔導班讓學生留校學習,所以下課時,很多學生還會繼續留在學校。
不分精英班 望學生不會被標籤
「多數小一的家長會問我,『A班和B班有什麼分別?』我就話,無分別。我學校一級得兩班,用平均能力分,每年都編排過,不會說六年都是同一班同學。我們是這樣分的,考試第一名是A班,第二名就是B班,第三名是A名,第四名是B班,我是平均的,每一班都有厲害的,也有弱的。這樣才會有互動,也不會有標籤的效應,入到精英班很厲害呀,但是競爭很大沒什麼意思;入到差班,是否不用努力?全部都最弱,這樣沒什麼意思。」施校長坦言。
然而發現學校的班級分佈各樓層,一年級會與六年級的學生同在低層,施校長笑言將六年級安排在一年級的旁邊,是希望六年級精力可以用在低年級身上,照顧他們,不會讓六年級學生有頑皮的機會,也增加六年級生的責任感。
在施校長想法中,他希望教導學生熱愛生命、熱愛學習,成為未來領袖,「我們很多學生都是基層學生,我們所講的未來領袖,不是說是要做律師、會計師,是如何照顧家庭、孝順父母。我有個理念,以後搵到食,之後有餘力去幫助其他人,在我眼中這已經是未來領袖。」